行进中的艺术——徐沟背铁棍研究

来源 :山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ba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沟背铁棍是山西地区缺雨少水的产物,是太原地区商业繁荣的表现。明末到民国初年,晋商迅速兴起,商业的发达刺激了民间文艺的繁荣。徐沟背铁棍的根在民间,其茁壮成长的养料就是千万普通民众及其民俗化的生存方式。对徐沟背铁棍民俗展演的全方位研究有助于揭示其民间性特征以及生存策略,对繁荣民间艺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重要意义。   徐沟背铁棍,是我国一种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的妆扮型广场游艺表演。铁棍又有飘色、台阁、桌子戏、龙阁等称谓。在一木制台架上将儿童高低错落地固定在铁杆上,化妆打扮,扮演神佛鬼怪以及戏曲、传说、神话等故事,再配以背景装饰,由8-10个成人抬着在街道、广场巡游表演。背棍又被称为背阁、重阁等。将1-3个儿童固定在铁制的杆上,化妆打扮,扮演戏曲、传说、神话等故事,再配以背景装饰,由一个成人背着在街道、广场进行表演。徐沟铁棍产生于明朝,发展于明朝,兴盛于清朝,流传至今。徐沟背棍是在铁棍发展过程中改进出来的一种新的表演样式,因此较铁棍产生的时间晚。背铁棍这种民间文艺形式几乎遍及全国,用于迎神赛社或节庆演出。此外,徐沟背铁棍把杂技、美术、舞蹈、扮演融为一体,设计精巧,色彩鲜艳,动感十足,观赏性极强,不得不说是广场艺术中的典范。   全文分为绪论、主体和结语三大部分。绪论包括本文的研究对象和资料来源、研究思路和方法、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及学术史的综述。主体部分包括四章:第一章,介绍徐沟背铁棍的形成概况,并对研究对象进行了界定;第二章,介绍徐沟背铁棍的制作情况以及表演程式,这是本文的创新点:第三章,介绍徐沟背铁棍的表演剧目、表演者以及艺术特色;第四章,介绍徐沟背铁棍的兴盛原因、再度复兴以及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并且简单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在主体研究的基础上,结语部分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全面深入的介绍了徐沟背铁棍,同时涵盖点比较多,目前为止尚未有前人的论文详实地介绍过徐沟背铁棍。
其他文献
随着旅游业发展的日新月异,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旅游城市如何提升旅游品牌成为了旅游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和唯一手段。而进行系统的旅游城市品牌视觉形象设计,是今后城市
期刊
期刊
法国画坛的艺术巨匠保罗·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被认为是现代艺术之父,其独具现代风格又融合理性语言的绘画作品,受到国内外美术爱好者的广泛品评。在塞尚的绘画作品
历代山水画家通过对自然造化的观察,对生活不断体悟,在不断的秉承前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对自然的观察以及独特体验,并把自身的情感、学养以及艺术上的审美追求通过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