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临床部分研究来源于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临床疗效评价及操作规范研究”,评价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基础理论部分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穴位埋线经轴索反射对变应性鼻炎神经源性炎症的调控机制”,探讨不同中医证型AR大鼠复合模型鼻腔黏膜神经源性炎症的特点。以期为穴位埋线防治变应性鼻炎提供临床和基础相关科学依据。方法:1.釆用随机、单盲、平行对照临床设计,采用Excel电子表随机数字法,将144例患者随机分为72例穴位埋线组(A组)和72例西药组(B组,糠酸莫米松鼻喷剂+孟鲁司特钠片)。其中A组患者接受两次穴位埋线治疗,期间间隔2周;B组患者接受连续4周糠酸莫米松鼻喷剂联合口服孟鲁司特治疗。以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积分及鼻眼结膜相关生活质量问卷调查量表(Rhinocoujunctivitis Quality of LifeQuestionaire,RQLQ)(中文版自测版本)作为主观疗效评价指标,以鼻内镜检查鼻甲肿胀程度、鼻黏膜色泽、鼻腔分泌物及鼻分泌物中的嗜酸性粒细胞作为客观疗效评价指标。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和12周共5个时间点分别进行鼻部症状VAS评分及相关生活质量RQLQ评分,治疗前后进行鼻腔鼻内镜检查(鼻腔分泌物、下鼻甲肿胀及鼻黏膜色泽),比较穴位埋线组和西药组(糠酸莫米松鼻喷剂+孟鲁司特钠片)在主观、客观疗效评价指标之间的数据差异,评价两组治疗AR的临床疗效。2.将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四组:肺气虚AR组、脾气虚AR组、单纯AR组与空白对照组,以烟熏方法制作肺气虚模型,大黄腹泻加游泳方法制作脾气虚模型,以卵清蛋白致敏法制作AR模型。通过中医证型评估、AR行为学改变评分、镜下鼻黏膜组织病理学观察、神经肽P物质(SP)与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相应的积分光密度值(IOD)测定,对各组大鼠鼻黏膜神经源性炎症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1)两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及病史病情等基线资料的数据无统计差异,具有可比性。(2)症状VAS量表评价:(1)总VAS症状评分方面。组内比较,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治疗后12周与治疗前纵向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2周、4周、8周及12周的组间数据横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过敏性鼻炎各单项症状(鼻痒、鼻塞、清涕、喷嚏)VAS评分方面,组内比较,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后2周、4周、8周、12周与治疗前纵向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比较,两组患者在鼻塞VAS评分方面,治疗后2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喷嚏VAS评分方面,治疗后2周组间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鼻痒、喷嚏及流涕在治疗后2周、4周、8周及12周横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相关生活质量RQLQ问卷量表评价:(1)总RQLQ量表评分方面,组内比较,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8周、12周与治疗前纵向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8周及12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睡眠情况(夜间醒来和睡眠欠佳)RQLQ量表评分,组内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2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4周、8周、12周与治疗前纵向比较,夜间醒来和睡眠欠佳RQLQ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4周、8周及12周比较,夜间醒来RQLQ评分提示在治疗后2周、8周、12周时无统计差异(P>0.05),在治疗4周时有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欠佳RQLQ评分提示在治疗后2周、4周、8周、12周时无统计差异(P>0.05)。(3)情感方面的易恼怒RQLQ量表评分,组内比较: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8周、12周与治疗前纵向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8周及12周无统计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8周及12周无统计差异(P>0.05)。(4)鼻内镜检查,组内比较: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后4周、8周、12周与治疗前纵向相比均具有统计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在下鼻甲肿胀程度和鼻黏膜颜色方面,在治疗结束后4周、8周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鼻腔分泌物方面在12周无统计学意义(P>0.05)。(5)鼻分泌物中的嗜酸性粒细胞(EOS)检查:A、B两组在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鼻分泌物中的EOS计数及阳性率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6)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2.不同中医证型变应性鼻炎(AR)大鼠复合模型鼻腔黏膜神经源性炎症的特点中医证型造模后,肺气虚模型组大鼠呼吸频率明显升高,脾气虚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增幅明显降低。AR复合模型建立后,各模型组大鼠行为学评分明显升高;鼻黏膜光镜下HE染显色结果显示肺气虚AR组炎性细胞浸润、脾气虚AR组黏膜下腺体扩张较其它组更加明显;免疫组化显示肺气虚与脾气虚AR模型组均在SP、VIP表达方面呈现高水平变化,且具有统计差异(P﹤0.05)。结论:1.穴位埋线组和西药组均有助于改善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症状(VAS评分)及相关的生活质量(RQLQ评分),从数据变化趋势来看,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穴位埋线组和西药组也均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鼻部体征,但从数据变化趋势来看,在治疗结束后,在鼻甲肿胀程度、鼻黏膜色泽的改善方面,穴位埋线局部持续刺激的效果要优于西药组。穴位埋线组和西药组在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鼻分泌物中的EOS计数及阳性率无差异。穴位埋线在治疗期间及随访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和严重不良事件,表明其治疗AR的安全性较好。2.不同中医证型AR复合大鼠模型之间鼻腔黏膜神经源炎症检测指标具有一定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