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与救赎——托尼·库什纳的政治剧解读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anz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尼·库什纳是当代美国著名的犹太裔同性恋剧作家,也是一位具有强烈政治意识的作家。从早期受到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的影响至今,他一直热衷于创作富有强烈政治寓意性的剧作,但身为美国剧作家,他也吸纳了本土戏剧的特色,充分借鉴了田纳西·威廉斯的抒情现实主义手法,此外还接收了瓦尔特·本雅明的历史哲学思想,将它们熔铸在自己的戏剧创作中,展现出别样的戏剧特点:涉猎域广,主题宏富,寓意深远。美国多元的民族组合构成库什纳政治戏剧中丰厚密实的文化肌理,而犹太文化中的乌托邦理想更促使他在思考人类生存前景时,展开富于人本主义的戏剧构想。但库什纳的政治剧并不满足于以粗浅线条勾勒社会面貌,而是以寓言的形式揭露藏于浮华表象之下的诸多暗疮。寓言衔接了历史、文化、宗教与现实的关联,更通过戏剧的形式将当今时代中人们所面临的严峻问题搬上舞台。严酷暴戾的生活是库什纳政治剧的底色,但人类的抉择往往能在其中转圜天地,指明救赎。  本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内容:  在绪论的第一节首先介绍了库什纳韵国内外研究现状,在对库什纳的戏剧研究情况进行总体概括后点出本文研究政治剧寓言性的立足点。第二节中引入了政治剧概念,简要介绍政治剧的渊源与演变。并通过作家生平境况分析库什纳的政治寓言剧的形成与发展方向。  正文部分沿循库什纳的创作历史,以三部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品来阐明库什纳的政治寓言剧在不同时期的表征。第一部戏剧《一间被称作白天的明亮房间》是库什纳在模仿布莱希特的基础上对寓言性戏剧的初次尝试,用以古喻今的方式警示当代危机,具有振聋发聩的效果;第二部作品《天使在美国》则揭露了美国社会中包括作家本人在内的少数族裔和同性恋群体因“政治身份”而遭受的歧视迫害。这部戏剧已充分植根于美国的文化土壤,以神人相争的奇幻演绎来重践美国自诩为“现代乌托邦”的家国神话,身为新教白人的主人公在经历了犹太式的历练后蜕变为一位真正的“美国先知”,代表人类获得神界的祝福,复兴人本主义的寓意在剧中通过人类的胜出获得淋漓尽致的展现。第三部作品《宅人/喀布尔》写于美国9·11恐袭事件之前,库什纳凭借预言家般的政治先觉性预见了中东战争频仍的惨烈后果,以家喻国,作者试图通过隐喻生发和诗意想象来打破不同民族间的语言障碍与仇恨壁垒,获得人文主义的互冶联通。  结语部分总结全文,梳理和罗列库什纳政治剧的特色,他的政治剧集政论性、哲理性和人文性于一体,试图以戏剧的公众影响打破保守派的孤立主义,联系起一个个孤独的个体,唤醒观众对于人类共同体命运的重视,他的政治戏剧以热忱的人文情怀促使人们用积极的行动重建世界。  托尼·库什纳的戏剧已经在国内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已出现了一批探讨其作品政治性的研究论著,当前国内外学术所涉多是对剧中的同性恋、种族问题以及作品与经典文本互文性的比较研究,而少有对其作品寓言性作分析探讨,因此本文将在现有基础上,运用文本细读、比较分析与文化批评等手法对库什纳的政治剧代表作逐一探究,期待在此方面的研究所得能够增补对库什纳戏剧作品的研究完整度。
其他文献
索尔·贝娄是美国犹太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是位多产的作家,六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共出版了13部长篇小说和多部短篇小说、散文集和剧本等,并以“对当代文化富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