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5年至1948年是中国自由主义运动的高峰。抗日战争胜利后,自由主义在各种社会历史条件的催促下,或组党参政或舆论论政,一度占据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心。许纪霖先生形象地称之为“参与爆炸”(participationexplosion)1。其中储安平主办的《观察》周刊(1946-1948)(包括其前身《客观》)就是这个时期自由主义运动的典型代表和实践载体。详细考察《观察》周刊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1945至1948年间中国自由主义运动的特点,窥视中国自由主义运动的全貌。本文以《观察》周刊为主要研究素材,分别从《观察》所反映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舆论呼吁和政治实践两个方面入手,对1945至1948年间的中国自由主义运动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自由主义的发展由来以及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梳理中国自由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第二部分以《观察》的撰稿人群体和读者群体为主要考察对象,重点分析《观察》撰稿人群体与读者群体的构成与特点及其在1945-1948年间自由主义运动中的表现。尤其关注舆论论政的载体——报刊与读者群体的互动和由此而呈现出的中国自由主义运动的“重启蒙而轻组织”的特征。第三部分以自由主义运动中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政治实践为考察对象,分析《观察》所提倡的自由主义者的民主建国方案和“重建社会重心”的设想。通过这两者所反映的中国自由主义者在政治实践和社会组织方面的努力来探究自由主义运动“声势浩荡而成就泛泛”的深刻原因。第四部分简要介绍在国共内战逐趋分明的情况下,自由主义运动的空间愈来愈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不断分化和自由主义运动终归消亡的历史命运。在总结部分,综合考量自由主义运动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特点,从近代中国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中国自由主义者本身弱点两个方面分析中国自由主义运动失败的原因和其历史价值。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自由主义无论是作为一种思想、一派政治力量还是一场社会运动,在近代中国都起到了启发民众觉醒、制约专制统治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尽管由于种种原因,自由主义运动在近代中国不可避免地遭受失败的命运,但自由主义运动所宣扬的民主、自由、理性和进步的价值追求却逐渐为民众所接受和实现。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自由主义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勇于担当的历史责任感和“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不折不挠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