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安身立命之本。而加快城市化进程,将成为今后直至2020年小康社会全面实现之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意味着大量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产业用地,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分离出来沦为无地或少地的失地农民。从一定意义上说,产生失地农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
土地被征用之后,失地农民作为理性人,在向城市居民转变的过程中进行了不同的选择,获得了不同的生活机遇,在经济地位和声望地位上发生了分化,上层与下层的差距较之失地前拉大,而权力地位和教育地位基本没有发生显著差异。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为失地农民向非农职业转移提供了广泛的社会空间和市场机会,造就了处于不同社会层次的职业群体。其中,私营企业主是城市化进程中获益最多的群体,处于上层,而与之相对的是一部分处于下层的在城市和乡村从事零散性体力或半体力劳动以及无业失业的边缘群体。
这一分层结果是由国家政策、地理位置、家庭背景、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权力-市场化、社会认知等共同作用而导致的。其中,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社会认知是主要的分层机制。历史的局限和制度障碍使得相当一部分失地农民不可避免地沦为社会底层,成为城市化进程中一个迫切需要关注和面对的社会问题。政府作为这一进程的主要引导者和推动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不遗余力地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条件,努力构建一个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社会分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