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水稻病毒感染后的介体昆虫细胞形态学研究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wsi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呼肠孤病毒科(iReoviridae)中几种侵染水稻的病毒多是由半翅目(Hemiptera)的飞虱科(Delphacidae)与叶蝉科(Cicadellidae)昆虫以持久增殖型方式传播的。其中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主要由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进行传播,而非亲和介体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也能带毒,但不能传毒;电光叶蝉(Recilia dorsalia)是水稻瘤矮病毒(Rice gall dwarf virus,RGDV)的主要介体;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是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us,RDV)的主要介体昆虫。病毒在虫体内的侵染循回过程需要克服虫体多重组织与膜屏障以及天然免疫屏障。本论文通过免疫荧光共聚焦显微镜及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在取食获毒后,三种水稻病毒SRBSDV、RDV和RGDV在相应的介体昆虫消化道内的增殖和扩散情况;并利用RNA干扰(RNA interfering,RNAi)技术干扰带毒介体昆虫体内siRNA(Small RNA interference)途径重要因子Dicer2(Dcr2)的表达,提高病毒在虫体内的复制水平,观察病毒过量复制对虫体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无毒飞虱和叶蝉的消化道组织形态与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白背飞虱与灰飞虱较为相似,其消化道均为中空细长管状。电镜下观察到中肠由内到外的结构分别为:围食膜、单层上皮细胞、基底膜和肌肉层。中肠上皮细胞的细胞质内分布着数量较多的线粒体,靠近肠腔一侧分化出整齐排列的短杆状微绒毛,有围食膜覆盖在其表面。电光叶蝉和黑尾叶蝉的消化道结构为:食道末端连接滤室,管状中肠呈“U”字形弯曲,两端均与滤室相连,因此叶蝉消化道呈环状。电镜下观察到叶蝉的中肠由单层、具有微绒毛结构的上皮细胞,较厚的基底膜及肌肉层构成,围微绒毛膜覆盖在叶蝉消化道微绒毛表面。2.介体昆虫获毒后病毒在其体内的增殖与扩散观察。前期研究发现,病毒首先在介体昆虫中肠上皮细胞中建立初侵染点进行增殖,进而扩散到外层肌肉层;而SRBSDV在非亲和介体灰飞虱消化道内则始终分布在上皮细胞内,不能到达肌肉层。通过电镜观察发现,病毒在亲和介体的消化道上皮细胞和外层肌肉层都会形成病毒复制和装配的场所——病毒原质(viroplasm),并在病毒原质外围形成包裹病毒粒体的约85 nm的管状结构,帮助病毒进行相邻细胞间和从上皮细胞到外层肌肉层的扩散,管状结构在肌肉层中沿着纵肌与环肌运输病毒。病毒的少量复制对于介体昆虫消化道超微结构没有明显影响。由于病毒的复制能力受到介体昆虫自身的组织屏障与抗病毒机制调控,因此我们推测病毒的侵染与介体昆虫健康之间存在着某种平衡性。3.利用RNAi手段干扰虫体siRNA抗病毒免疫途径关键因子Dcr2的表达后水稻病毒在介体消化道内侵染与增殖观察。在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干扰DDcr2的表达后,病毒的复制量显著增加。电镜下观察到消化道上皮细胞内分布着大量的病毒粒体,且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SRBSDV在白背飞虱消化道系统侵染,中肠上皮细胞空泡化严重、细胞质弥散,微绒毛破裂消失。类似现象也发生在RGDV侵染的电光叶蝉中肠上。RDV在黑尾叶蝉中肠内复制的增加并不显著也没有造成明显的中肠病变。SRBSDV在灰飞虱消化道内的复制造成细胞肿胀,电子密度明显高于邻近细胞,微绒毛及围食膜断裂或缺失,细胞核与细胞质边界模糊。虽少量的病毒借助管状结构扩散至邻近细胞或到达肌肉层;但多数病毒仍限制在原来的上皮细胞内。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免疫荧光标记、透射电镜、及RNAi等方法,观察发现3种水稻病毒的正常复制对于介体昆虫消化道的组织结构不会造成显著伤害,这主要是由于受到虫体免疫系统的调控。另一方面也分析了介体昆虫siRNA抗病毒途径中的Dcr2能有效调控病毒增殖的功能,而调控的结果便是避免了病毒对介体昆虫造成的不利影响。这些研究直观地展示了病毒的侵染在介体昆虫体内引发的现象,进一步为解析介体昆虫持久传播水稻病毒的机制,及控制昆虫传播的水稻病毒病提供新思路。
其他文献
移动自组织网络(Mobile Ad-hoc Network)是一种不需要基础网络设施的分布式无线网络。因为它分布式、自组织的特点,所以多被应用于各种应急场景,例如抢险救灾、战场通信等。由于传统单信道多址接入(Multiple Access Control,MAC)协议,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通信需求,所以设计出高性能的多信道MAC协议变得十分重要。TD-LTE(Time Division Lo
铜阳极泥是阳极铜电解精炼产生的冶金中间产物,是回收硒等稀散金属和贵金属的主要来源。目前,工业上主要采用的传统火法处理和湿法处理工艺回收硒,然而传统回收方法存在作业环境差、作业周期长、回收效率低、废水处理难等问题。本文针对现有工艺的缺点,利用微波选择性加热、节能绿色的特点,开展了微波硫酸化焙烧脱硒新工艺研究,以期为铜阳极泥回收硒提供新的思路。(1)开展了对铜阳极泥微波介电特性和升温行为的研究,主要考
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网上购物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信息过载问题日益突出。作为目前最流行的解决信息过载的方法之一,协同过滤(Collaborative filtering,CF)算法可以分为三步:(1)计算相似度,寻找目标用户的邻居用户群;(2)聚合邻居建议,预测目标用户对未评分项目的评分;(3)根据预测的评分,对目标用户进行推荐。目前,大部分学者都致力于如何计算出更为有效的相似度,从而
万能触点材料AgCdO由于镉元素含有剧毒已经逐渐被取代。在所有替代AgCdO的触点材料中,AgCuO与AgSnO_2的性能较优异,由于CuO与银基体之间的润湿性好、价格低廉等特点得到广泛的关注,但AgCuO耐电弧侵蚀性能较差,所以在保证其界面润湿性的前提下科研人员对其添加微量元素改变其电弧侵蚀性能。AgSnO_2由于其具有优异的抗熔焊性能、耐电弧侵蚀等性能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但单一CuO或S
钌催化烯烃复分解反应是目前最常用的合成方法之一,但大位阻烯烃复分解反应尚缺乏有效方法。为解决此类反应中底物反应性低、催化剂稳定性差的问题,我们设想以不同方式实现催化剂的活化和稳定。基于这一设想,本论文对氢键作用促进的烯烃关环复分解(RCM)反应和N-(4-吲哚基)氮杂环卡宾(NHC)的合成进行了研究。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通过氢键作用促进的RCM反应构建双键多取代2(5H)-呋喃酮。2(5H
单宁酸(TA)包含在植物的果肉、树皮、树叶中,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植物多酚,且具有高支化星状分子结构,以葡萄糖环为中心,没食子酸通过共价键连接来构成多酚支链。基于没食子单体特殊的化学结构,单宁酸可通过一种或多种非共价键作用(氢键作用、静电相互作用、疏水相互作用、离子络合、π-π相互作用、阳离子-π作用),与不同目标基质发生相互作用。共轭碳材料(碳纳米管、石墨烯、聚苯胺等)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规模迅猛发展、数据类型多种多样、数据产生速度越来越快,我们进入以信息爆炸为特征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知识价值,但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了严重的“信息过载”问题。推荐系统,是有效解决“信息过载”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尽管已经有大量振奋人心的研究成果,但是已有的推
自支撑(free-standing)二维金属材料,因其特殊超薄的纳米结构,总能表现出宏观块体材料不具有亦或不同的特殊物理化学性质,从而在光电、催化、柔性应用等领域存在许多重要的工业应用;例如根据物理学家张首晟预测,单原子层金属锡可实现零消耗超导电。然而,要获得具有大尺寸、超薄结构、单一晶体结构或是结构取向高的高质量2D金属仍然是一种挑战。本论文基于金属特有的晶型结构和物理性质,设计提出了机械热压法
三倍体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速生丰产杨树品种,因具有品种优良、生长速度快、高产等特点而成为我国华北地区主要用材树种。目前,三倍体毛白杨
我国西北地区有着广泛分布的黄土,且由于干旱的气候条件,地下水位相对较低,因而土体常常处于非饱和状态。而由于孔隙气的存在非饱和土的力学特性相比饱和土更加复杂,大量天然土坡和工程开挖暴露出来的高大边坡的浅层土体暴露于大气中,经常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其中,降雨和蒸发不断的反复交替循环,使得边坡浅层土体内的水气状态处于动态变化中,水气的变化引起土中吸力的改变,进而影响土的力学与渗透特性,甚至危及边坡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