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10-30年代中韩小说中知识分子精神缺损形象比较及社会背景研究

来源 :四川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xiao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家在作品中所呈现的人物的精神缺损形象有着丰富的寓意,在小说中投入“疾病”这一要素,不仅是因为它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而引发出的强烈的人文关怀,更是因为它还具备诊断整个时代与社会是否健康这一功能。本文对20世纪10至30年代中韩小说中知识分子的精神缺损形象进行了考察。首先,在第一章里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动机和研究意义、研究对象的选择标准和理由,以及在本文中用到的研究方法。然后,在第二章对20世纪10-30年代中韩两国的时代背景进行了梳理,找出了作家、作品和当时环境的关联性。接着在本文的核心章节,即第三章里面,将文本中出现的知识分子的精神缺损情况分为双重人格、被害妄想、抑郁症三种类型并展开对比,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隐喻意义,并对此种创作现象背后的社会因素进行了探究。最后,在结论部分对前文观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得知,20世纪10-30年代中韩小说中出现的知识分子的精神疾病有着多重深意。从个人层面上来讲,这些精神疾病向我们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从社会层面上来讲,它们呈现的是逐渐走向衰落的社会面貌和文人们忧愤的情绪。另外,疾病本身所带有的浪漫主义色彩也将作品的悲剧性和艺术性进行了更高的升华。疾病叙事在中韩近现代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文学史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到了现代,疾病叙事也在为医学和人文类学科提供着值得信赖的医学研究资料,具有重要的现实应用意义。
其他文献
针对武陵山地区柑橘采摘现状,设计了一种由剪切装置、收集装置、支撑杆和旋转驱动把手构成的手持式旋转剪切高枝柑橘采摘器,该采摘器有效解决了高枝柑橘采摘劳动强度大和采摘
作风建设作为加强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其中蕴含着一整套丰富的具有无产阶级政党特色的实践逻辑。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作风建设的思想基础、密切联系群众作为作风建设的核心要求、抓关键少数作为作风建设的关键环节、加强制度化建设作为作风建设常态化的保障机制,以此构成了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党的作风建设系统化的实践逻辑。
文章从“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现状出发,基于课堂教学全过程激励的思想,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角度,提出“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激励机制设计的原则与机制,并分别从学生与
点焊过程中电极端部承受力与热的共同作用,容易引起镦粗变形。在点焊镀层钢板时在力和热的共同作用下,点焊电极与钢板涂层间的合金化反应导致其更早失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潘序伦一生致力于现代会计研究、实践和教育事业,经历了从就学、从教、立业和教育的过程。本文通过对潘序伦“学习引进——实践改革——创新发展”道路的描述,展示了潘序伦会计
基于对嘉峪关市新城镇3个行政村的问卷调查,以第二、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为对照,对西部农村女性性别意识现状进行历时性和地区性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农村女性性别
本文立足于新形势下我国海上执法的复杂环境,分析了整合后的中国海警队伍在装备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比外国海警建设、审视中国海警舰艇装备建设情况,提出加强海警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