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在疏浚行业,对于疏浚底泥的处理主要是以减量化、稳定化和无害化为目的的常规方法为主,其中,疏浚底泥的减量化是疏浚底泥整个处理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减量化过程中所用的药剂成为影响其效率的重要因素。然而,在实际工程实践中,絮凝剂较为单一,且由于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在絮凝剂使用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环境因素也会对絮凝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本课题以白洋淀底泥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以单一絮凝剂和复配絮凝剂为基础的絮凝体系对底泥的絮凝效果,并探究了温度对絮凝剂絮凝效果的干扰及其机理。本文系统研究了以单一絮凝剂和各种单一絮凝剂复配的复合絮凝剂,通过测定絮凝反应时间、絮凝余水量、絮凝余水浊度以及絮体等级来表征絮凝反应的程度,通过测定余水Zeta电位来探究絮凝机理。分别对比了有机、无机、生物单一絮凝剂的絮凝效果,并通过有机-无机、有机-生物组成的复配絮凝剂来改善单一絮凝剂的絮凝效果。同时,在絮凝体系中添加絮凝助剂及小分子盐等絮凝强化剂来改善絮凝剂的絮凝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将无机絮凝剂PSAF与有机絮凝剂CPAM进行复配后,能够降低有机絮凝剂的用量30%左右,能够使絮凝产生的絮体等级提升到4;将有机絮凝剂CPAM与生物絮凝剂复配后,在达到相同絮凝效果的情况下CPAM的用量降低了 30%左右,且余水浊度能够达到5NTU以下。当絮凝助剂与APAM复配后,余水浊度能够下降到空白组的40~50%。本文还通过改变底泥的含水率来探究絮凝动力学,研究表明,絮凝沉降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另外,本文通过改变不同的环境温度(5~40℃)来探究温度对絮凝剂絮凝效果的干扰,结果表明,在高温(35~40℃)和低温(5-15℃)下,絮凝反应时间会增大一倍,余水浊度会增大2~3倍。此外,本文还对絮凝剂在实际中的应用——云南省星云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项目絮凝剂筛选试验进行了分析,整个试验对5个厂家提供的12种有机絮凝剂进行了试验,最终挑选出2种适合星云湖底泥脱水减容的絮凝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