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后弹力层脱离(Descemet’s membrane detachment,DMD)是白内障手术所致的一种比较少见的严重的并发症,也可继发于小梁切除术、虹膜切除术、角膜移植术、玻璃体切除术、激光巩膜切开术和碱烧伤等。DMD是一种威胁视力的并发症,其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先天疾病(如Fuchs营养不良、后弹力层异常等),手术操作时间长、器械如手术刀的反复利用,超声乳化本身的损伤或是在后弹力层与基质的间隙注射生理盐水或粘弹剂以及浅前房、硬核白内障等。DMD可导致严重的视力损害和持续性角膜水肿,若早期干预也可治愈。其治疗主要取决于病变的位置与大小及脱离的后弹力层是否卷边,治疗方法包括对症观察、前房气泡注射、角膜缝合、角膜移植等。大多数DMD发生于外周且范围较小,可以自愈,也可通过营养角膜、减轻水肿。但是,如果后弹力层较大范围或全部脱离,则需手术治疗,避免内皮细胞丢失或发展为大泡性角膜病变,一旦发展成大泡性角膜病变,则需要角膜移植手术治疗。目前在我国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是白内障治疗的首选手术方式,但在某些发展中国家,超声乳化手术在白内障手术中仅占不到10%。虽然超声乳化术很有效,但需要昂贵的设备、消耗品。在基层医院或欠发达地区非超小切口白内障手术较为常见,然而,它造成DMD的风险更大,而且由于缺少OCT设备,只能用裂隙灯检查,很多发展中国家和基层医院的DMD诊断也存在挑战,外科医生手术时需更加小心。目的:评估后弹力层复位术治疗角膜后弹力层脱离的有效性。方法:对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眼科2016年1月到2019年12月确诊为后弹力层脱离并经前房注气复位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经通过计算机数据库检索,共纳入6位经裂隙灯、前节OCT检查诊断为后弹力层脱离的患者。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角膜状况、诊断、缺损部位、术前视力、术后视力。纳入的6例病例都是在手术室,采用无菌空气进行角膜后弹力层脱离复位术。前房注气术(消毒空气):手术显微镜引导下,15度侧切刀于脱离区对侧角巩膜缘行角膜切口,进入前房,通过此切口放出部分房水,然后注入消毒注气。注气要充足,尽量使气体充满前房,在角膜表面向角膜板层切口处撵压层间积液,重复数次,以确保脱离的角膜后弹力层平整复位。术毕眼压维持在T+1,嘱患者取仰卧位,避免俯卧位,术后4小时内密切观察眼压。手术次日观察眼压及角膜和前房情况,若后弹力层复位不良或空气吸收仍未复位者,以同样方法再次注气。术后观察并记录脱离的角膜后弹力层复位情况,气泡的位置,大小,吸收的时间,角膜恢复透明的时间,视力预后情况,是否伴有高眼压或是其他并发症。前房注气术后平卧至少4h,监测眼压,若眼压超过30mmHg(1mmHg=0.133kpa),则给予甘露醇静脉滴注及口服醋甲唑胺降低眼压,避免高眼压影响角膜内皮功能。术后1d开放点眼,局部使用类固醇抗生素等药物并逐渐减量。结果:根据本研究6例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分别有男性3例、女性3例,患者年龄为67-89岁。6例患者均发生于白内障术后,且病变眼均为左眼,其中后弹力层脱离发生在颞下区4例,鼻上区1例,颞上区1例。6例均行后弹力层复位术,其中4例一次前房注气术后DM完全复位,1例经再次注气复位,情况如下:82岁女性,10年前曾行双眼翼状胬肉切除术,于2019年5月行左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中发现DM脱离,错误选择注气方向,前房注入无菌空气。术后第二天前节OCT检测到DM脱离,这是由于注射气泡的位置不正确导致DM折叠,并形成疤痕,阻碍了DM的成功复位。又进行了两次前房注气术,最终DM复位。因此,选择合适的部位进行气泡注射,对外科医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1例术后没有复位,最终导致角膜内皮细胞失代偿,情况如下:67岁男性患者,因白内障手术出现眼内炎,于白内障术后一个月行玻璃体切除术,于白内障手术后2个月、玻璃体切割术后1个月发现DM脱离,行无菌空气前房注射后,DM没有复位。这是由于患者无晶状体眼,玻璃体手术缺失,前后节之间没有屏障,气泡可能会逸出到后节,眼内硅油填充,注入无菌空气很难对脱离的DM形成有效顶压。提示后弹力层脱离的大小、高度和形态、时间及眼前后节状况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结论:在我们回顾的病例中,白内障手术是导致后弹力层脱离的主要病因,但在后弹力层复位术后,大部分患者后弹力层复位,视力恢复,无感染、再次脱落及瞳孔阻滞发生。随访期间也未发现不良反应。前房注气术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后弹力层脱离的手术方法,而且费用较低,不需要复杂的设备和耗材,技术也较好掌握,适合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