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背景下,研究一体化与经济集聚、经济集聚与区域发展空间之间的关系,并从一体化与经济集聚的视角,提出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的方式与保障措施,对进一步探寻经济发展动力、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978年以后,中国政府强调对外开放甚于对内开放,中国国际市场一体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基于“价格法”测度的国内商品市场一体化表明,1999~2015年总体上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在提高。从经济总量、第二产业增加值以及各省(区、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的变化,均可以看出经济活动向东部地区集聚的明显趋势。经济活动向城市群地区集聚的趋势也很明显。产业集聚方面,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程度在2004年达到峰值后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生产性服务业在2000年代初期开始在东部沿海地区形成集聚。新经济地理理论及相关学者的理论研究表明,对外开放条件下,无论地理位置是否对称,随着对外贸易自由度的提高,劳动力分布都会经历从对称分布到核心-边缘分布的转变;对外开放水平较高且地理位置对称的条件下,无论劳动力初始分布状态如何,都会随着国内一体化水平的提高经历从核心-边缘结构到对称结构的转变,即经济活动经历先集聚后扩散的现象。利用中国31个省(市、区)1999~2015年的面板数据对上述理论进行检验的结果表明:以第二产业衡量经济集聚时,国际和国内市场一体化水平对经济集聚程度的影响均为正,且前者对经济集聚的影响程度较大,两者交互项系数为负,它们在共同影响经济集聚方面存在相互替代效应;以第三产业衡量经济集聚时,国际市场一体化水平对经济集聚程度的影响仍然显著为正,而国内一体化水平的影响则显著为负,两者交互项系数为负,但显著性水平较低,它们共同作用经济集聚的替代效应不明显;无论以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衡量经济集聚,均未出现国际市场一体化或国内市场一体化对经济集聚的非线性影响。经济集聚与区域发展空间格局密切相关。“点-轴系统”理论是区域发展空间格局的基础,该理论要求经济集聚,即经济活动要首先集聚在发展条件较好的“点”及连接各点的“轴”上。区域发展空间格局演变本质上是不同区域的经济集聚程度发生了变化,是经济集聚与经济扩散的统一。区域发展空间格局的形成就是地理区位和政策影响下的经济集聚与扩散过程的统一,经济集聚在该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地理区位和政策通过经济集聚间接发挥作用,产业的集聚与扩散引起区域的经济集聚与扩散现象。促进经济集聚(扩散)发展是一种内涵式的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方式,大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实现经济集聚的重要途径,在一体化和经济集聚基础上,加强城市群与发展轴的相互耦合,形成以“城市群为核心,发展轴为引导”的区域发展新空间拓展模式。一体化与经济集聚视角下为确保区域发展新空间得以顺利拓展,一要推进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改革,二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三要在消除区域间的行政壁垒、维持国内统一市场等方面正确发挥中央政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