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渍化农田不同水源灌溉及秸秆还田联合模式试验研究

来源 :内蒙古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sunzhi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内蒙古河套灌区黄河水资源短缺,土壤盐渍化严重及秸秆回收利用率低的现状,根据地表黄河水与地下微咸水交替灌溉控盐、秸秆还田抑盐的思路,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地下微咸水(井水)、地表黄河水(渠水)2种水源联合灌溉模式及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水盐运移、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筛选较优的联合灌溉模式,并探究优化灌溉模式下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初步提出适合当地的优化灌溉模式及对应的秸秆还田方式。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水源灌溉模式对土壤水盐运移、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a)灌溉地下微咸水土壤盐分积累显著高于灌溉地表黄河水;耕层土壤积盐程度大于深层土壤;灌溉两次及以上地下水的处理相对于灌溉一次及不灌地下水的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减少25.77%~31.61%;在全生育期,渠井渠处理的土壤盐分变化量均低于其他地下微咸水参与的处理,水分利用效率高于其他处理,且均与全部黄河水灌溉的处理差异较小。b)不同生育期灌溉地下微咸水对玉米生长的抑制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拔节期、灌浆期、抽雄期;灌溉地下水次数增多,产量降低明显,灌溉一次地下水的处理较全黄河灌溉的处理玉米产量降低0.57%~17.67%;灌溉两次及以上地下水的处理较全黄河灌溉的处理玉米产量降低了 24.80%~37.40%。玉米生长指标及产量由高到低依次是渠渠渠>渠井渠>渠渠井>井渠渠>渠井井>井井渠>井渠井>井井井>空白处理。(2)优化灌溉模式下秸秆还田对土土壤水盐运移、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a)秸秆覆盖处理有效抑制了 土壤水分损失,增加了 0~20 cm 土层土壤含水率。秸秆深埋处理能显著提高秸秆层及以上土层的土壤含水率。b)秸秆覆盖抑制了盐分的表层聚集;0~40 cm 土层秸秆覆盖与秸秆深埋处理土壤盐分积累量相距较小,为0.27%。20~60cm 土层秸秆深埋处理的土壤盐分变化量较秸秆覆盖处理低10.36%;与无秸秆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处理耕层土壤盐分积累较低。c)秸秆覆盖下玉米生长指标均在玉米生长初期生长较快,秸秆深埋对玉米生长指标在生育后期增长影响较大。秸秆深埋处理玉米产量分别较秸秆覆盖、无秸秆和空白处理高8.67%、39.75%、491.64%。秸秆还田下玉米生长指标、产量整体变化规律均为秸秆深埋>秸秆覆盖>无秸秆>空白处理。综合不同水源灌溉模式及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生长、产量及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初步筛选出地表黄河水(渠水)-地下微咸水(井水)-地表黄河水(渠水)处理为适宜当地的较优灌溉模式,在此基础上秸秆深埋为较优的秸秆还田方式。即在秸秆深埋条件下玉米生育期内共灌水3次,总灌水量为270mm,其中一水和三水灌矿化度为0.608g/L的淡水,二水灌矿化度为2.0~2.5g/L的微咸水,每次灌水均为90mm。
其他文献
2016年12月6日,中国铁建与广东省清远市签署旅游快线轨道交通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将正式建设广东省首条中低速磁悬浮轨道项目。
有个在酒吧里弹钢琴的男人,他弹得非常好。人们来到这里只是为了听他弹琴。但是一个晚上,有个付钱听歌的顾客说他不想再听他弹琴了,他想听他唱首歌。
研究目的利用增强MRI检查,通过对Budd-Chiari综合征(BCS)患者的肝尾状叶测量,探讨肝尾状叶变化对BCS患者的诊断意义。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43例经
把基于高分辨空间光调制器(SLM)的动态计算全息波面变换系统看作一个相干光学成像系统,分析并推导了该系统的点扩展函数(PSF),进而研究了SLM像素结构所引起的固有切趾和展宽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纷纷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取得了相当的成效,我国在长期护理商业保险领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在长期护理社会保险领域也有了一定的试点经验,总结和吸取
<正> 如果你是个孩子,又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内地,你一定会非常地孤独。澳大利亚土地面积如此之大,以至于在某些地方,一个家庭与另一个家庭之间会相距千里。上学就更成为一个令
CE:Teens News Channel 新闻频道各位同学.CE:Teens新闻频道开播啦!我们将播放国外电台的新闻精华. 希望大家可以听听原声新闻报道,过把瘾。最重要的是.在了解时事的同时能锻
期刊
用时域ABCD矩阵讨论了调Q锁模脉冲激光器输出脉冲的宽度和啁啾特性,主要给出了调Q元件作为幅度调制元件时的时域ABCD矩阵,并将光脉冲在激光腔中往返一周的ABCD矩阵写出,用此
党的十九大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1世纪是一个文化至上的社会。文化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诞生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实践是文化生成的重要条件;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化的功能包括对个体理想人性的塑造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