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语境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tgx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常生活审美化”,可以说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论题。本文以此概念为切入点,关注当今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现象,并试图作出价值判断。 首先进行理论溯源。此概念最早是由西方学者费瑟斯通和韦尔施针对已经步入后工业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正经历的铺天盖地、令人瞠目的“审美化”现象而提出的。经中国学者译介,由陶东风等人引入,这一理论立马在中国学界激起千层浪。许多问题悬而未决,因为这牵涉到中西语境错位、古今时间位移的问题。 在第二章,首先分析了“日常生活审美化”根植的后现代语境。大众传媒、消费文化,新的艺术理念深深染指这一理论。其次进行纵向的历史梳理,不同于前现代时期的审美偏于内在美,是少数人的特权;也不同于现代时期的艺术和审美偏于自律和拯救功能。当代审美趋于追逐技术层面的物质性,流于时尚、娱乐和快感。历史坐标中的当代“日常生活审美化”实际呈现出大众化、感性化、影像化、符号化的特征。最后,在“审美泛化”全息结构图中进行全面的当代“日常生活审美化”批判:物化生活的消费批判,文化塑造的身体批判,大众文化的全面批判,进而披露当代“审美化”的物质化、虚拟化、娱乐化等特征。针对当下“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复杂性,呼吁有责任感的精英知识分子提供一种“人文精神”的批评机制。 在文章终结部分,试图得出结论:从宏观角度,“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术语恰是人类“诗意栖居”生活理想的最好概括。真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应该是人类未完成的“诗意栖居”的审美规划。
其他文献
自由主义是西方政治理论中一个历史悠久的话题,也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自由主义在历史上既是一种学说,也是一种运动、一种意识形态。大量的政治与经济自由的获得不仅提出了下
历史上任何伟大的哲学思想都不仅要有深刻的理论性,还要有崇高的精神追求,这种崇高的追求集中体现其理论的形上内核和深层本质。在西方,这种崇高的形上追求虽然是哲学以一贯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在党中央强烈呼吁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号召下,本文捕捉一个科学技术哲学、管理哲学、社会哲学相交叉的理论前沿论题——知识共享作为研究对象。指出知识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