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通过观察桃红四物汤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患肢肿胀程度及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探讨桃红四物汤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消肿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意义,为中医药防治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提供临床依据,及优化下肢骨折术后血栓防治方案。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8年10月-2019年8月在诸暨市人民医院创伤骨科二病区住院治疗的符合股骨粗隆间骨折诊断标准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桃红四物汤+利伐沙班)和对照组(利伐沙班),各20例。入院明确诊断后予行皮肤牵引,术前两组均采用预防下肢DVT(Deep Venous Thrombosis,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综合治疗方案,同一组医生对患者进行PFNA(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实验组在术后12小时即予桃红四物汤,每日早晚两次+术后10小时予利伐沙班片10mg,每日一次,对照组术后10小时予利伐沙班片,10mg,每日一次。两组在术后24~48 h均予抗感染治疗;术后均予适当康复训练。在患者术前2天及术后第1、3、7、10天,测量下肢周径,测量患肢距髌骨上缘以上15cm及髌骨下缘以下10cm处,并记录。在术前2天及术后第1、3、7、10天的清晨空腹抽静脉血,抽取静脉血2mL,检测化验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记录实验中所取得的周径、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并进行分析整理,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下肢肿胀程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膝上周径及膝下周径分别在术后1、3天达到最高点,两组膝上周径比较,实验组消肿速度较对照组更明显,在第7天时实验组的膝上肢体周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变化幅度较实验组较小。膝下周径比较,两组患者下肢肿胀速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实验组膝下肢体肿胀的消退速度稍快于对照组。术后1天两组D-二聚体含量达到最高点,在术后3天时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较术后第一天有明显的降低(P<0.05),其中实验组的D-二聚体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下降幅度亦大于对照组,术后3至10天时段内实验组D-二聚体含量的下降幅度相对减小,同时对照组仍保持相对稳定的下降速度。纤维蛋白原含量在术后1天时达到了最高峰,术后两组纤维蛋白原的下降速度基本保持一致,较术前有明显降低,两组患者之间对比无明显差别(P>0.05)。在实验组中,在术后3天与10天的检测中,纤维蛋白原含量均较前次取样有了明显降低(P<0.05),而对照组只有术后7天一次样本检测较前次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 桃红四物汤的应用有利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肿胀消退,并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栓塞形成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