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呼啸山庄》作为英语世界里备受读者青睐的著作,其文学创意和作品蕴含的独特力量为作者艾米丽·勃朗特赢得了经久不衰的声望。 自《呼啸山庄》问世的几个世纪以来,评论家们从小说的内涵、语言艺术、叙述结构等各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她就像是奇异的宝藏,蕴含着无数未解之谜,依然吸引着无数学者和读者。尤其是自1976年艾伦·莫尔斯首次在《文学女性》提出“女性哥特”的概念以来,学者们对呼啸山庄的研究又萌生出一个新的视角。一些外国评论家逐渐把呼啸山庄作为女性哥特小说的作品来研究,然而在中国,由于对哥特小说的研究起步较晚,从女性哥特角度出发对《呼啸山庄》进行的研究仍然比较有限。 因此,本论文将梳理哥特小说的发展和特点,探索《呼啸山庄》蕴含的显著哥特元素;并以女性哥特的视角出发来研究《呼啸山庄》中的三个重要的女性人物。以上两方面研究具体体现在: 一、从《呼啸山庄》的环境设置、哥特小说建筑设置以及哥特主题的继承三方面内容去体现作者艾米丽·勃朗特对哥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二、以女性哥特的角度作为出发点,对小说中主要的三个女性人物凯瑟琳·恩萧、伊莎贝拉·林顿和凯瑟琳的女儿——凯茜·林顿进行详细分析。论文指出,虽然她们都具有典型的哥特女主角(牺牲者)的特征,但是经过作者艾米丽的创新,三个女性人物都已经不再是典型哥特女主角——牺牲者的形象,而分别被赋予了不同的性格特点,从而成为了更加栩栩如生的人物。伊莎贝拉·林顿从一个典型的哥特牺牲者和一个典型的维多利亚时代的被称作“屋子里的天使”的压抑女性,转变成为了一个敢于为自己命运去抗争的独立女性;凯茜·林顿,虽然以其被困在画眉山庄和呼啸山庄的经历而具备了哥特女主角的典型特征,却也因为其与生俱来的聪慧、勇气和挑战精神成功掌控自己命运并得到了幸福;而本书最重要的女主角凯瑟琳·恩萧困在自我需求和社会认可之间产生了双重性格;内心的强烈冲突令她无法自拔,最终香消玉殒以悲剧收场。 论文指出,《呼啸山庄》继承了哥特小说的传统,但是不局限于此;作者艾米丽·勃朗将哥特传统与现实融为一体,给传统哥特概念注入了新的内涵与激情,从而创造了一种“新歌特”:她以哥特传统来奠定小说的基调;以哥特式情节来揭露真实的人性,为读者提供了洞悉人性的独特方式。与此同时,她塑造了三位女性人物来继承哥特女主角的显著特点,又真切地融入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历史背景;她令女主角们相辅相成,互为呼应,构成了一幅的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社会政治地位和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从而呼唤着维多利亚时代女性自我救赎、自我解放意识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