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学习者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的主要来源和课堂教学的主要工具,教师话语在极大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学习者的语言习得。Hakansson(1986)认为,教师话语的数量和质量会影响甚至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由此可见,对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话语的调查具有其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对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大学课堂,而对初中课堂的教师话语研究尚少。基于以上情况,本研究以输入假设、互动假设和输出假设为理论框架,试图反思初中英语课堂中教师话语的现状,以期为初中英语教师在课堂话语中存在的问题提供解决途径。本研究以浙江省金华市两所初级中学的十位英语教师和其所任教班级的320位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对每位教师的英语课分别录音并将十节课的转录语料作为语料来源。同时,结合课堂观察所记录的笔记和学生的调查问卷及教师的访谈,对语料进行研究,从教师话语量、提问方式、反馈方式和交互调整方式四个方面对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特征进行分析与讨论。调查结果表明:(1)初中英语课堂教师话语量多于学生话语量且教师主导课堂。(2)在提问方面,教师在英语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比例不平衡,多数教师均大量使用展示性问题而很少运用参考性问题。在等待时间方面,多数教师能提供充分的等待时间。(3)在课堂交流所使用的交互调整方式中,理解核实被教师使用的频率最高,其次是确认核实,而澄清请求极少为教师所用。(4)在反馈方面,教师常运用积极反馈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其中,积极反馈以简单、机械的积极评价为主,缺少对学生回答内容的具体点评;消极反馈中以引发学生自我纠正的反馈为主。根据以上调查结果,作者为进一步提高教师话语以促进学生语言习得提供以下四种途径:(1)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合理控制教师话语。(2)鼓励更多的课堂互动,促进学生语言输出。提高参考性问题比例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从而促进有意义的课堂交流;运用多样化的交互调整方式以鼓励学生进行意义协商,从而加强课堂互动。(3)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灵活运用不同形式的反馈。(4)不断反思教师话语,提高话语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