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郯庐断裂带南端及其周边的研究结果显示,区内很好地保留了大别造山带完整演化过程的各期构造,揭示了郯庐断裂带与大别造山带两者密切相关的演化过程,可以区分出四期构造变形事件。第一期变形(D1)发生在中三叠世,对应于造山带深俯冲的早阶段。这期变形事件在大别造山带内部基本没有保留,此时郯庐断裂带还未出现。其变形构造的代表是造山带南部前陆上主体近东西向的褶皱,指示了当时扬子板块是向正北发生深俯冲,也即扬子与华北板块发生的是南北向碰撞。第二期变形(D2)发生在深俯冲的晚阶段(中三叠世),表现为郯庐断裂带以陆内转换断层形式开始出现,并将苏鲁造山带向北大规模左行错移。大别造山带东南缘北东-南西向展布的张八岭杂岩带代表了这期郯庐左行走滑韧性剪切带。该剪切带向南东陡倾,以出现北东-南西向矿物拉伸线理为特征,明显不同于造山带内部的折返构造。这一期变形事件中,随着郯庐断裂带将苏鲁造山带向北错移,现今的东部前陆上褶皱被牵引弯曲成北东至北东东向。第三期变形(D3)发生在造山带的折返阶段(中三叠世末至中侏罗世)。大别造山带主体向南东折返挤出,造山带内部表现为透入性的上盘向北西的逆冲韧性变形。由于造山带折返挤出方向垂直于郯庐断裂带,并且当时郯庐断裂带已处于脆性变形域,从而以被叠加脆性逆冲构造为特征。早期郯庐韧性剪切带的东、西边界皆被上盘向北西的逆冲断层所叠加,一方面使得该韧性剪切带向北西逆冲在造山带内部变质岩上,另一方面前陆又逆冲在该韧性剪切带之上。这次强烈的逆冲还使太湖一带出现弧形(向北西突出)的强烈褶皱与逆冲带,使得该处早期走滑韧性剪切带被弯曲成近东西向。郯庐断裂带东侧前陆向造山带的逆冲,还使边界上前陆褶皱被改造成几乎完全平行于郯庐断裂带。在此造山带折返中,南界上的襄樊-广济断裂带成为右旋走滑韧性剪切带,属于造山带斜向折返的侧边界走滑剪切带。造山带的斜向折返还将南部前陆褶断带北缘原先东西向褶皱被改造(牵引弯曲)为北西-南东走向。第四期变形(D4)发生于晚侏罗世,表现为郯庐断裂带的脆性左行平移活动,但平移幅度较小。该脆性平移断层主要是利用折返期的逆冲断面,即走滑韧性剪切带的东、西边界。这期变形事件使得襄樊-广济断裂带被叠加脆性逆冲断层活动,主断面向南西倾,上盘向北东逆冲,其旁侧的前陆褶皱被进一步改造成平行该断裂带。此次逆冲作用使得南部前陆褶断带向北逆冲在造山带南缘之上,同时在古生代海相地层中发育有一系列南倾逆冲断层,使其褶皱变得更为紧闭,并一致向北倒伏。区内郯庐断裂带的这期脆性平移活动与大别造山带南缘相应的逆冲活动,代表了滨太平洋构造活动的开始。郯庐断裂带南端的构造格局显示,其终止于大别造山带南端,即长江以北武穴附近。在造山带深俯冲阶段起源的郯庐断裂带因属于陆内转换断层,从而不向南延伸。在郯庐断裂带的第二期左行平移中,断裂平移活动在尾端(西部)被转化为逆冲断层活动和前陆地层的缩短变形,属于平移断层前方尾端的变形格局,从而也不再向南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