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共分二部分,第一部分研究了人和大鼠癫痫相关基因在神经元内的特异性分布及在癫痫发作中的作用。
目的:1.观察人和大鼠SEZ-6基因的神经元特异性表达分布特征;2.初步探索SEZ-6基因与癫痫发作的关系。
方法:1.用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和尼氏染色技术,观察和比较Sez-6mRNA在脑组织中的细胞学分布特征;2.建立戊四氮致大鼠癫痫模型,采用原位杂交和半定量RT-PCR观察检测在大脑皮层和海马等部位的Sez-6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
3.用不同浓度梯度的戊四氮处理PC-12细胞,采用半定量RT-PCR观察PC-12细胞内Sez-6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
结果:1.观察到了大鼠额叶、顶叶、颞叶皮层内Sez-6mRNA特异性分布于神经元内,在胶质细胞中没检测到Sez-6mRNA阳性信号。人胎脑皮层中,人Sez-6mRNA特异性分布于神经细胞中。
2.戊四氮诱发癫痫发作大鼠的皮层和海马内,Sez-6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大鼠。
3.PC-12细胞内Sez-6mRNA的表达量与戊四氮的浓度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结论:人Sez-6基因和大鼠Sez-6基因在神经元内呈现特异性表达特征,在戊四氮诱发癫痫发作大鼠的皮层和海马中高表达,在PC-12细胞内Sez-6mRNA的表达量与戊四氮的浓度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提示该基因与癫痫发作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第二部分研究了咪达唑仑和运动对慢性情绪应激大鼠延髓和海马内皮素-1及其受体的影响。
目的:观察慢性心理应激大鼠行为、神经内分泌的变化及延髓腹外侧区-心血管中枢内皮素-1(ET-1)mRNA的表达,并探讨咪达唑仑对其影响。
方法:采用雄性SD大鼠进行心理应激训练。所有动物经过适应期(第1~第7天),即动物进行每天25min暗盒适应后,分别于第1、7天称体重,取适应良好、行为评分基本一致的动物进入复合应激期(第8天~第14天)训练。动物随机分四组,即单纯暗适应组(NormalN组,8只)、规则的光信号刺激组(ControlC组,8只);规则光信号加规则电刺激组(RegularR组,8只);不规则光信号加不规则电击刺激组(IrregularI组,32只),在复合应激期最后一天(第14天)称动物体重;进入慢性心理应激期(第15天),C组予以光刺激同前,N组继续暗适应;R、I组撤掉电击刺激,仅保留光刺激,同时根据刺激前10min经腹腔给予不同的药物对I组进一步分组,IN组无任何干预,I+Sa组注射生理盐水1ml、I+ML组于腹腔注射咪达唑仑0.75mg/kg、I+MH组注射咪达唑仑1.5mg/kg;而N组于暗适应前腹腔注射咪达唑仑1.5mg/kg,总量均控制为1ml,观察受试过程中及受试后行为改变。实验结束后,测定大鼠血浆ACTH、CORT浓度,取延髓制成石蜡切片,采用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法检测慢性心理应激大鼠延髓腹外侧区-心血管中枢ET-1mRNA的表达。
结果:在慢性心理应激期,大鼠只接受光信号刺激时IN、R组大鼠在行为上表现为紧张不安、易激怒,按照大鼠行为评分标准Ⅲ进行行为评分,IN、R组明显高于C组(p<0.05)。实验结束,从暗盒内取出大鼠进行即刻行为测定,按大鼠行为评分标准Ⅰ评分结果表明,IN、R组的探查行为明显少于C组(p<0.05),但IN、R二组从行为方面未观察到明显差异。IN、R组动物体重增长<15%的例数明显多于C组(p<0.05)。三组大鼠血浆ACTH的浓度为IN组>R组>C组,三组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血浆CORT的浓度为IN组>R组>C组,其中IN组显著高于另二组(p<0.05)。咪达唑仑给药组大鼠在慢性心理应激期接受光信号刺激时行为上较平静,反应不强烈,按大鼠行为评分标准Ⅲ进行评分,I+MH明显低于I+Sa组(p<0.05),但I+ML组与后者相比差别不明显(p>0.05);实验结束按大鼠行为评分标准Ⅰ进行探查行为测定结果为I+MH、I+ML值均大于I+Sa组,但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各组CORT浓度显示:I+Sa>I+ML>I+MH>N,其中后三组与I+Sa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CORT浓度在高剂量的咪达唑仑组虽较低剂量咪达唑仑组低,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各组中ACTH浓度比较结果与CORT类似。大鼠延髓腹外侧区ET-1mRNA原位杂交结果显示:随着应激程度的加深,ET-1mRNA表达渐减少,而应用咪达唑仑,尤其是稍大剂量,其ET-1mRNA的表达多于未干预的IN组及生理盐水干预的I+Sa组。
结论:慢性心理应激导致大鼠行为及神经内分泌改变,减少了延髓腹外侧区-心血管中枢ET-1mRNA的表达。咪达唑仑减轻了大鼠慢性心理应激引起的行为及神经内分泌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随心理应激程度加深延髓腹外侧区ET-1mRNA表达渐减少的趋势,尤其以大剂量的咪达唑仑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