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雄受难的情节在红色经典中广泛存在,构成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重要特征,形成英雄受难模式。本文认为探寻这一受难模式的形成机制、构成要素有助于深刻理解革命英雄形象的内涵,把握特定时期人们的思想背景和精神脉络。本文以红色经典中的“英雄受难模式”为研究对象,在叙事学、社会心理学等方法的指导下,通过文本细读对英雄叙事进行分析。本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引论,论述了本文以“受难”作为切入角度的意义。第二部分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考察了时代环境中促使英雄受难模式产生的重要文化因素,包括战争文化心理、集体主义文化氛围、道德理想主义三个方面。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战争频繁,战争对国人意识结构产生了直接而重大的影响。革命文学中塑造英雄、歌颂英雄是在战争文化环境中造就的。这样的战争文化环境形成一种群体的精神氛围,从而极大地影响并塑造了个体心理特征和精神面貌,使战士呈现出超人的意志品质和高尚的思想境界。在那个特殊年代,倡导英雄主义、理想主义,是一种具有现实功利性的话语策略,为了让人们经受住血与火的考验,坦然面对伤痛和死亡。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有一种道德理想主义的倾向,用必要的牺牲获得至善。它在新的历史情境下被注入新的内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把实现共产主义、集体主义作为人们的价值导向。红色经典中的英雄身上正体现了这一精神特征,他们为了崇高理想而受尽苦难,甘愿奉献出自己的一切。第二章至第四章结合具体红色经典作品的例证,分别从肉体受难、家庭/革命伦理转换、死亡崇拜三个方面阐释英雄受难模式的思想内涵及其叙事表现。肉身受难是关于英雄精神成长的隐喻,肉身惩罚成为革命者的存在方式和证明自身的途径。在革命话语中,家庭往往是牺牲的对象,家庭伦理被革命伦理所取代。死亡被赋予了崇高的涵义,是革命者的最高理想,肉体的湮灭意味着精神的永生。第三部分为结语。红色经典中英雄受难模式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并成为革命英雄的重要特征,是英雄不断成长直至实现自我的必经之路。受难模式所倡导的牺牲哲学最终导致个人价值话语的严重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