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艺术与新审美乌托邦——论网络艺术的虚拟现实性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zsw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69年全球第一个计算机网络ARPA网建立起,互联网已存在近半个世纪,但真正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在20世纪90年代,且直到90年代中期以后才被理论界所关注。理论界的研究虽涉及到了网络的方方面面,但大多把网络视为一种像纸、广播、电视等一样的传播媒介,忽视了网络本身作为一种艺术样态所具备的各种审美特征。本文即从该角度切入,论述由各种媒体交叉互文所营造出的,具有高度沉浸感的虚拟现实空间的艺术,以便为建构网络时代的审美乌托邦提供一种思路。本文共分三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首先对“网络艺术”进行了界定,论述了其虚拟现实的特点。然后分析了网络艺术的构成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论述了网络艺术对传统艺术的冲击。 第二部分,揭示了人们迷恋网络艺术的心理及现实原因。首先是人类内心深处的审美乌托邦情结,它使人们对虚拟世界有一种本能的向往,而网络艺术的虚拟现实性正满足了人类的这种本能。其次是人类感性的崛起,随着感性的崛起,人们追求视觉快感与“本我”的实现,而在网络艺术所营构的虚拟现实世界里,这一切都得到了满足。最后是由后现代消费社会的现实造成的,后现代消费社会是一个消费“符号价值”的社会,这样的社会使人类的各种欲望膨胀,而网络艺术却能使人们的各种欲望得到满足。 第三部分,首先探寻了造成网络艺术整体品位不高的各种因素,如技术霸权、运作的市场化,并从主体、客体及外部环境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然后,论述了建构新审美乌托邦的必要性,并通过比较网络时代的审美乌托邦与传统审美乌托邦的不同,提出了要建构一个适应社会市场化的发展趋势、立足于现代人的心理需求、依托现代技术手段的新的审美乌托邦。
其他文献
冯友兰是我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影响力较大的哲学家之一。冯友兰的新理学哲学体系是他从西方新实在主义的立场出发,运用逻辑分析方法建构的属于自己的哲学体系。在这个新
回顾哲学史,我们不难发现,节制是古希腊思想家特别关注的德性。相应地,中国先秦儒学中也蕴含着丰富的“节德”思想。本文着力围绕这两个重要哲学传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五位哲学家
20世纪60年代,伴随生产力的进步,社会经济空前发展。经济学发生深刻变革,用严格的逻辑进行严密的推理和精确深刻的分析成为经济学发展的趋势。诺贝尔经济学奖设立正是这个趋势的
生死观是人生观的核心,是一个民族价值观最内在、最深层的基础,它决定着一个人一生的信念和追求,决定着人赋予他的生活以什么样的意义。作为一种主观态度,生死观所体现的是生命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