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型城镇化(2014-2020)阶段是城镇化的转型和质量提升期。新型城镇化是在城镇化的基础上,伴随“新型工业化”提出,不仅是对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造城运动”带来的传统流失的反思,而且是建设城乡生态宜居、集约、绿色、特色鲜明的可持续发展,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城乡空间生态环境恶化的思路与途径。乡村绿道作为绿道的重要类型应运而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抓手。首先,本文系统的梳理了绿道与乡村绿道的基本理论发展历程,从乡村绿道的角度出发,以广大乡村地区为研究范围,并与城市地区的人文景观相呼应,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同时,将乡村绿道应用于乡村文化的保护,提出文化型乡村绿道的概念,阐述其本质内涵,产生作用方式,基本特征;另外,构建城乡空间层面的、体现乡村特色的自然风情道与历史线路,不仅起到对传统村落景观、历史遗址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而且有利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其次,结合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以城乡规划学、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人居环境学、乡村景观规划等理论为指导,并结合国内外与文化型乡村绿道类似的实践案例;以城乡规划者的视角,分析新型城镇化的缘起、内涵和特征;在生态文明,延续乡愁,城乡统筹三方面找到与文化保护型乡村绿道的契合点。在此基础上,明晰本文对文化型乡村绿道主要研究内容:规划类型,构成要素、规划层次;并系统的提出了文化型乡村绿道的规划方法;利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模型,使文化型乡村绿道的规划建立在相对科学的基础上。最后选取江西省吉安市作为实践案例,以吉安广大乡村地区为研究对象,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解决吉安乡村文化保护问题,提高旅游吸引力;推动乡村绿道在乡村文化保护方面的有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