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尺度、格局和过程是地理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正确把握地理现象空间格局和过程的本征尺度,才能深入认识和揭示地理现象格局与过程的关系,贫困作为一种地理现象,其演化格局和过程也表现出尺度效应,正确认识其尺度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揭示贫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可以为减贫政策制定、扶贫资源分配提供“看的见、理的清”的基本依据。本文以全国重点扶贫地区之一的陇东地区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贫困地图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了多尺度贫困格局分析,揭示了陇东地区贫困格局的尺度效应和本征尺度;进而在建立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运用空间回归、地理加权回归方法揭示了陇东地区贫困的致贫因子和减贫因子,以及各影响因子的尺度效应,分析了贫困的空间分异机制;最后探讨了地区消贫、减贫的空间途径和策略。研究发现,在县区水平(粒度)上,陇东各县区贫困程度呈圈层式分布,崇信和西峰区为两个贫困程度低值中心,崇信周围形成中等贫困圈层,西峰区周围形成严重贫困圈层;在乡镇水平上,各乡镇贫困程度显著空间正相关,贫困呈现出聚集分布特征,且表现出尺度效应,在不同距离(尺度)上聚类分布的程度不同,在32千米的尺度上聚类分布程度最强;在行政村水平上,贫困分布的空间聚类特征和尺度效应明显,26千米是其空间分布特征发生变化的特征尺度。研究提出,地方贫困问题的本质是农民的发展问题,农民的发展条件、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是决定农民发展水平和地方贫困程度的三大要素。陇东地区贫困成因复杂,受自然地理条件和区位条件的影响很大,存在明显的“空间贫困陷阱”;贫困影响因子的作用范围具有尺度特征,同一影响因子在不同空间子区域作用大小不同,甚至作用方向也可能不同;地方扶贫要以改善农民的发展条件、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为核心,因地制宜地制定扶贫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