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临床观察

来源 :广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cz19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南宁地区反流性食管炎的证型分布规律及各类证型临床症状、患者年龄、病程长短、诱因、内镜分级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择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在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年龄在18-80岁之间,男性37例,女性33例,首先,通过参考西医反流性食管炎诊断标准,并结合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临床观察表,收集病例;其次,对收集的70例病例的患者年龄、病程、诱发加重因素、内镜分级检查结果、HP感染情况、四诊要素进行数据录入。通过统计分析找出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各证型与性别、年龄、病程、诱因、内镜分级及HP感染等的相关性。  结果:1.一般资料70例患者中,男性37例(占52.9%),女性33例(占47.1%),其中青年组21人,中年组37人,老年组12人,发病病程<1年22人(26.8%),1-3年25人(35.7%),4-7年6人(7.3%),8-10年17人(20.7%)。诱因分布,情绪易激17人(24.3%),嗜食肥甘厚腻27人(38.6%),外感邪气6人(8.6%),过劳3人(4.3%),饮酒2人(2.9%)无明显诱因15人(21.4%)。70例RE患者反酸、嗳气等典型反流症状较常见外,脘腹胀、胃脘疼痛、胸骨后灼热、胃脘灼热、食少纳呆、失眠等症状也较常见。舌象最多见舌淡、舌红,苔薄白、苔薄黄,脉弦的最常见。2.中医证型分布证型分布:脾胃湿热型26人(37.1%),肝胃不和型10人(14.3%),肝胃郁热型18人(25.7%),气滞痰瘀型4人(5.7%),脾胃虚弱型12人(17.1%)。中医各证型与性别、年龄、病程、诱因、内镜分级关系中医各证型与性别、病程、内镜分级构成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各证型患者年龄段构成及诱因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本地区反流性食管炎发病男性较女性多发,发病高峰在41-60岁。反流性食管炎的诱因主要是嗜食肥甘厚腻、情志因素的影响比较大。中医证型分布,脾胃湿热>肝胃郁热>脾胃虚弱>肝胃不和>气滞痰瘀。脾胃湿热、肝胃郁热较气滞痰瘀低年龄段患者比例大,高年龄段患者比例小。反流性食管炎发病率多见于中年组,中年组多见证型为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而青年组则在脾胃湿热证较明显。此次研究表明脾胃湿热与嗜食肥甘厚味相关。肝胃不和、肝胃郁热与嗜食肥甘厚味与情志易激相关,气滞痰瘀与情志相关,脾胃虚弱证型与过劳累、嗜食肥甘厚腻相关。HP(+)和热证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本课题在中医外科学理论指导下,在前期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分子生物学、超微病理学、生物化学等现代多学科研究技术,进一步探讨烧伤湿性医疗技术/美宝湿润烧伤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经颅多普勒(TCD)、颈动脉彩超(CDUS)检测结果的相关性,以期 TCD、颈动脉彩超的检测结果能辅助缺血性中风的宏观辨证,为中医临床微观辨证提供客观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对缺氧损伤神经干细胞BDNF、GDNF表达的影响。  方法:⑴将原代培养的神经干细胞,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补阳还五汤血清组、正常血清对照组,于培养
目的:通过本课题研究,进一步明确运用《广西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临床技术方案(试行)》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为该方案今后改进和更好地推广提供科学性的参考意见,并提供中医药治疗手
目的:观察四物解毒免煎剂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符合本次观察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基础治疗为口服复方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