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刚性钢框架-组合钢板剪力墙混合结构的动力特性及抗震有限元分析

来源 :济南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fghngfhf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侧力体系的选择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内容之一。组合钢板剪力墙是已经被国内外众多试验证明了的优秀抗侧耗能构件。相比传统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组合钢板剪力墙具有延性好、承载力高、抗侧刚度退化不明显以及承载后期耗能稳定的优点;与普通非加劲薄钢板剪力墙相比,克服了因“薄板屈曲后强度”利用带来的面外屈曲严重、防火性能差、滞回耗能能力不稳定、对边柱稳定不利五个缺陷。国内外针对组合钢板剪力墙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有意义的成果,但是大多都是针于墙板本身的性能,而其与钢框架组合性能的研究则不多,基本上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目前关于组合墙的研究仅仅局限于结构的静力分析阶段,未曾涉及到结构的动力特性。因此迫切需要对上述两个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内填组合钢板剪力墙钢框架(SCSW)结构是一种新型的混合结构抗侧力体系,弥补了传统抗弯框架侧向刚度严重不足的缺点,为采用刚度较低的半刚性节点提供了可能。半刚性连接钢框架-组合钢板剪力墙的滞回性能、传力机理以及变形模式完全与刚性框架-组合墙不同,因其涉及问题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至今关于此类问题的研究仍为空白。本文采用有限元法对其进行数值分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型抗侧力体系-钢框架混合结构动力特性以及抗震研究”后续相关试验的进行提供充足的理论基础。采用接触算法解决了钢板与混凝土板的相互作用,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作为对照分析,在ANSYS数值研究平下,建立了单跨两层半刚性钢框架-组合钢板剪力墙和半刚性钢框架-普通薄钢板剪力墙的两组静力加载模型,对组合钢板剪力墙框架结构体系的抗侧性能、滞回性能、工作机理以及组合墙对框架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半刚性框架-组合墙结构体系相比半刚性框架-普通薄钢板墙承载力提高33.6%,弹性抗侧刚度提高42.6%,且能获得更加稳定的滞回耗能能力;相比普通钢板墙的拉力带机制,组合钢板墙的应力响应近似于平面应力状态,钢板利用率大幅度提高;两者都能获得较好的延性性能,且延性系数都超过了5。在BASE模型的基础上,对SCSW结构进行了有限元参数分析。主要考虑了半刚性节点初始转动刚度、螺栓的排布方式、内填钢板高厚比、砼盖板数量、砼盖板厚度以及内填墙与框架的连接强度等6个因素的影响,系统地分析了6个系列15个有限元试件,得出了许多有益的结论,并提出了抗震设计对策和建议。采用模态理论中的特征值求解方法,对单跨六层大尺寸SCSW模型进行动力特性分析。提出了SCSW结构动力分析的简化计算方法,并进行了验证。取结构的前三阶振型下的动力特性(自振周期、自振频率)进行了研究,并与传统的钢框架结构进行了对比。发现:SCSW结构不再适合“抗震设计规范”建议的计算结构自振周期的经验公式,经验公式需进行折减。在动力分析BASE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参数分析,主要考虑节点的转动刚度、框架层数、内填钢板的厚度以及盖板质量4个影响因素,得出了些有益的结论。半刚性连接的SCSW结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本文对SCSW混合结构的静力以及动力特性分析,是对当前组合钢板剪力墙研究的补充,为指导工程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也为SCSW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在汶川地震中,RC框架结构的震害呈现出柱端出铰而梁端很少出铰的显著特点,这显然与我国抗震设计规范所引导的破坏模式相矛盾。破坏模式是影响结构耗能能力的重要因素,合理的破坏
美国土木工程学会ASCE7-05将连续性倒塌定义为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由于突发事件结构发生局部破坏,这种破坏从结构初始破坏位置沿构件进行传递,最终导致整个建筑物倒塌或者造成与初
不等高接地框架是山地建筑中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边坡对该类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分析了静载和地震作用下的边坡变形特性;考查了静载边坡变形作用下不等高接地框架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拥挤的通病日益显现,向地下和高层发展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之一。而又有一批建于六七十年代的城市房屋亟需改造,其中砖混结构占大多数。此类
轻型钢材作为一种绿色环保、工厂化程度高的建筑材料,近年来在钢结构体系中不断得到发展壮大。由于轻钢构件具有自身重量轻、变形能力强等特点,在地震作用下,轻钢结构可能会
地震波孔压静力触探(SCPTU)原位测试技术具有理论系统、功能齐全、参数准确、精度高、稳定性好等优点,它不仅可通过超孔压的灵敏性准确划分土层、进行土类判别,而且可求取土的
喷射补偿收缩钢纤维混凝土是当前国内外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型复合材料之一,本文以膨胀剂掺量0%、6%、8%、10%,钢纤维体积率0%、0.8%、1.2%、1.6%为基本因素,按正交试验的设计思路,对该新型复合材料抗冲击性能和限制状态抗压强度进行了研究,最后,对比分析了限制状态与自由状态抗压强度。对于限制状态抗压强度试验。首先,通过极差和方差分析,确定了钢纤维体积率为1.6%,膨胀剂掺量为6%为最佳组合。
建筑物的整体移位,是指在保持房屋整体性和可用性不变的前提下,将其从原址移到新址,包括移位和转向。移位工程包括结构托换、牵引控制和就位连接三个阶段。既有建筑物移位前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大型复杂工程结构不断涌现,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技术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近十几年来,智能材料结构在工程领域中的成功应用,为实现真正意义上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山区建筑出现,相应的结构类型也将越来越多,有必要展开对山区结构的性能分析,本文则主要研究基础隔震对山区结构的影响。本文根据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