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视域下自媒体传播伦理困境研究

来源 :新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mev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媒体传播作为人类信息传播的新方式,拓展了主体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但自媒体传播伦理失序现象加剧了主体的伦理风险,使部分主体陷入伦理困境,并对现实社会公共伦理体系建构、主流价值观形塑造成冲击。基于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为立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多学科综合分析法,围绕自媒体传播实践中人的主体性变化这一主线,对主体伦理困境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理论出发,在充分探讨自媒体传播传受身份兼具性、传播空间模糊性、传播内容多元性、传播过程交互性、传播影响聚合性等特点基础上,从个体主体和群体主体两个层面对主体伦理困境的表现进行归纳、分析,认为科技的进步、碎片化传播、外部规范滞后是造成主体伦理困境的外部根源,主体异化是造成主体伦理困境的内部根源。同时,本文提出建构主体性伦理的对策,通过建立媒介素养培育体系、加强自媒体平台道德共识建构、健全外部约束机制等举措进一步推进自媒体平台道德建设,促进主体道德实践有序展开。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是视角创新,即从主体性视角切入,来审视、剖析自媒体传播实践中主体伦理困境问题。同时,本文的分析视角和探讨的主要问题涉及多学科交叉,综合运用了伦理学、马克思主义人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总之,在全球化背景下,自媒体传播主体伦理困境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其他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摆在全人类面前的共同难题,而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既是对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与人类传播方式变革所提出的新的道德课题的及时回应,也对当今媒介化社会人的发展、人的主体性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格物”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之一,历朝历代的学者对此的论述不胜枚举。传统儒家对格物的解释,在宋以前,基本以郑玄“格即来,物即事”的解释为准;在宋以降,则基本没有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