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消化系统中多发病、常见病。在我国该病的患病率为18%~45%,占消化科门诊的20%~50%[1]。是指排除可能引起餐后饱胀感、早饱、上腹痛和(或)烧灼感等症状的其他疾病,源于胃、十二指肠区域的具有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系统性和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广大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临床表现为早饱、餐后饱、上腹疼痛和(或)烧灼感[2]。其中餐后不适综合征(PDS)是FD的一种重要类型,是FD的亚分型之一,属于进食相关性功能性消化不良。目前针对餐后不适综合征,西医的治疗手段以单一且疗效并不显著的促胃肠动力药物为主,如多潘立酮片或西沙比利,但西药口服治疗剂量大,疗程长,容易出现药物副作用大等问题[3,4]。祖国医学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为“痞证”范畴,主要是由于情志不遂、劳倦伤脾,引起胃气升降失调,因此病因在胃[5]。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时需要调节寒热、调理脾胃。本研究以南京地区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脾虚湿阻和肝胃不和两种证型,采用辛开苦降法进行中医辨证治疗,根据患者虚实寒热进行加减,获得满意效果。研究目的:研究南京地区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患者,证属脾虚湿阻或肝胃不和者,采用辛开苦降法进行治疗,观察临床效果,并探讨该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机理。研究方法:本研究收集60例2015年10月至2017年7月期间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证属脾虚湿阻或肝胃不和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多潘立酮,治疗组服用半夏泻心汤和左金丸复方加减,疗程设定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症状的转变情况,从而做出治疗后的疗效评价。研究结果:1.两组患者在早饱、上腹烧灼、上腹痛等症状上,治疗组改善情况相比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2.在疗效指数方面:治疗组为93.3%,对照组为73.3%,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1.南京地区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患者采用辛开苦降法临床治疗效果较好,说明辛开苦降法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的有效疗法。2.本研究说明辛开苦降法治疗脾虚湿阻和肝胃不和的“痞证”疗效显著。3.该法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胃排空,加强胃动力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