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戏曲史上,清代宫廷演剧有着特殊的意义。清王朝将戏曲演出列入朝廷仪典,设立专门管理戏曲演出的机构——南府及昇平署,并且编创剧本、挑选伶人、建造戏台,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为帝王帝后这一特殊观众群体而服务。这一切,使得清宫演剧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对于民间戏曲的发展和繁荣、京剧的形成和成熟都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而在影响深远的清宫演剧史中,演出活动的主要地点不在故宫,而是在圆明园。圆明园是清宫戏曲演出活动的主要发生地,承担了咸丰朝以前大多数的演剧任务。可以说,圆明园演剧活动不仅是清宫演剧的关键一环,更是清代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昇平署署址见证着清宫演剧活动的发展与变化。昇平署前期分为宫内昇平署和圆明园昇平署两大类,圆明园昇平署的地理位置在太平村。圆明园被毁后,圆明园昇平署的职能又由颐和园昇平署接替。圆明园昇平署为清宫演剧活动服务了130余年,在清宫演剧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根据目前掌握的材料可知,圆明园中共建有戏台19座。根据修建年代统计,雍正年间新建3座,乾隆年间新建5座,嘉庆年间新建4座,道光年间新建2座,咸丰年间新建1座,其余4座戏台修建时间不详。本文在梳理圆明园中各座戏台修建年代的基础之上,根据相关档案概括了每座戏台的整体演剧规律。其中,于嘉庆十六年十二月修建的桃花坞戏台,前人的著述中均未提到,是笔者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查阅档案时的新发现。圆明园中仪典戏的演出情况,本文以清宫端午承应戏《阐道除邪》为例。《阐道除邪》是每年端午节清宫例行演出的必备剧目。但由于昇平署档案散佚严重,学界一直无法得知其与《混元盒》的前后承接关系,更未能摸清其在嘉庆朝的演出情况。本文通过爬梳史料,旨在解决这一问题。圆明园中观赏戏的演出情况,本文以连台本大戏《劝善金科》、《昇平宝筏》、《鼎峙春秋》、《昭代箫韶》在嘉庆朝的演出和咸丰皇帝亲自改编和命名的连台本戏《兴唐外史》为例。嘉庆朝上演的连台本大戏共计四种,分别为《劝善金科》、《昇平宝筏》、《鼎峙春秋》和《昭代箫韶》,其演出次数频繁,形成惯例,在年初、年中和年底均有上演。其次,在清宫演剧处于低迷时期的咸丰朝,《兴唐外史》因由咸丰帝亲自改编及命名,成为清宫连台本戏中独具特色的剧目。该剧的上演体现了圆明园演剧活动末期的演剧面貌,也折射出圆明园演剧活动由盛转衰的整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