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对于欧洲以发达商业为特征的海洋文明,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农业立国。农耕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由于自然环境不同,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发展路线也不尽相同。海洋文明讲求社会契约精神,农耕文明则更加注重血缘传承。两种文明内部性质的不同决定了二者构建统治秩序的方式不同。海洋文明依靠“法治”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而农耕文明则倚仗“礼治”发挥作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礼”是在教化中逐渐养成的,因此“教”是实现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障。本文以两汉时代为历史背景,运用历史学和传播学、舆论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文献史料和出土资料,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在基层社会中的传播过程,探寻“教”对民间舆论的导向作用。文中根据汉代“教”的不同传播路径,将其具体划分为学校教育传播系统和社会教化传播体系。学校教育传播系统为汉代教化思想的传播培养了大批合格的传播者。正是依靠这些传播者,两汉中央政府才得以将“孝悌”为核心价值观的教化思想顺利推广到各级行政组织,为社会教化传播体系的建立奠定了人事基础。汉代社会教化传播体系始于君主,传于循吏,教于三老。利用尊老敬老、表彰孝悌等手段将“孝悌”思想直接传播给基层民众,以形成社会集合意识,引导民间舆论走向。文中通过论述汉代社会教化传播体系和学校教育传播系统对民间舆论导向作用的不同,证明了随着教化传播的不断深入,潜藏在民间舆论中的非理性因素得到了纠正,以“尊礼义、重孝悌”为核心内容的褒扬性舆论逐渐形成,最终成为当时社会各阶层共同认可的行为准则。这一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形成对维系汉王朝400多年的统治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笔者通过分析汉代社会教化传播体系和学校教育传播系统对民问舆论的不同导向作用,进一步勾勒出了两汉时期中央政府传播的教化思想在基层社会中的实现过程,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中央政府对基层乡里社会的控制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