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是新生儿常见危重症之一,也是引起新生儿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较多见于早产儿,且胎龄越小,体重越低,发病率越高。随着我国围产医学的发展,早产儿的出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低出生体重儿、极低出生体重儿抢救成功率越来越高。因此本研究通过探讨枸橼酸咖啡因联合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asal 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NIPPV)在极低出生体重儿拔管后的临床应用,从而指导临床治疗及预防。方法:选择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在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符合极低出生体重儿诊断标准的新生儿且入院后需要气管插管辅助呼吸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在拔除气管插管后给予NIPPV模式辅助呼吸,同时给予枸橼酸咖啡因注射液静脉注射(规格1ml:20mg),初始剂量为20mg/kg,在24h后,给予维持剂量为5mg/kg.d,直到患儿临床症状,呼吸状态平稳,监测心率及血压在正常范围波动,血气分析结果处于正常范围,停止应用。对照组则在拔除气管插管后只给予NIPPV辅助呼吸,应用至患儿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后停止。两组记录了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一般情况,包括胎龄、性别、出生体重、1分钟Apgar评分以及RDS分度;同时记录了患儿拔管前、拔管后2h和12h的动脉血气结果;两组患儿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IVH)、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BPD)、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的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记录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再插管率。结果: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均为早产儿,比较两组患儿一般情况,发现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患儿拔管前血气结果分析,发现PH、PaO2、PaCO2两组同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拔管后2h的血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儿PH优于对照组(对照组7.35±0.03,实验组7.37±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87,P<0.05),PaO2高于对照组(对照组60.03±2.99mmHg,实验组62.37±5.47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51,P<0.05),PaCO2低于对照组(对照组42.97±2.11mmHg,实验组41.40±1.96mmHg),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t=2.982,P<0.05);咖啡因联合NIPPV组拔管后2h血气分析结果优于NIPPV组;拔管后12h的血气分析结果显示,两组PH值较拔管后2h的PH值有所改善(对照组7.34±0.06,实验组7.36±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24,P<0.05),PaO2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对照组61.43±3.95mmHg,实验组64.23±5.54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52,P<0.05);两组PaCO2略低,但实验组较对照组同样占优势(对照组40.73±1.91mmHg,实验组39.27±1.98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18,P<0.05)。两组患儿并发症比较:两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无明显差异(X2=0.185,P>0.05);实验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为6.7%,对照组为2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320,P<0.05),脑室内出血发生率实验组为10.0%,低于对照组的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812,P<0.05)。两组呼吸机使用时间(对照组7.10±2.44d,实验组5.77±2.08d,t=2.278,P<0.05)、所需住院时间(33.50±7.18d,28.77±6.88d,t=2.606,P<0.05)、再插管率(26.7%,6.7%),以上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320,P<0.05)。结论:枸橼酸咖啡因联合经鼻间歇正压通气能够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拔管后的呼吸状态,减少了高碳酸血症的发生。枸橼酸咖啡因组可以减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脑室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枸橼酸咖啡因组患儿在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再插管率上优于单独使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