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教育与学徒教育——中国传统教育发展的两轨路径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stdzi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教育发展表现形式多样,数千年来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及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建立发挥了巨大的功用.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科举教育与学徒教育是划分中国传统教育两轨路径的重要依据.二者在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分野,并相应产生了士农工商的职业分化。  科举教育是传统教育的主流教育方向,它以中央政府的力量展开,依托学校制度化的教育形式,培养统治国家的各级官吏.其主流地位不仅在于存在的形式,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考试制度最终使伦理道德构成中国文化的主体.科举考试以经义为考试的唯一内容和标准,潜移默化中将社会打造为伦理的社会,强调通过个人道德和近乎于宗教性道德的社会道德的统一,构建人的思想意识形态并以此实现封建统治的稳定.通过学校教育将应用于主观的、个体的道德升华为具有客观性的、社会与团体的意味的伦理.学徒教育的非主流地位归于其形式分散,缺乏国家范围内统一的、自上而下的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与生产生活的物质相关.学徒教育是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最初表现,是与物质经济的发展休戚相关的教育模式,是传统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此,从深层次而言,二者都是社会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科举教育与社会上层建筑相关,学徒教育为社会物质生活提供有力支持.从隋唐到清末,此二者的关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共同为社会机制的运行提供精神支柱和物质基础。  我国古代社会重科举教育而轻学徒教育,学徒教育的落后客观上导致了自然科学教育的落后,在向近代迈进并与世界融合的过程中体现出科技领域发展的积弊,这种偏颇的思想对社会成员思想的建构以其价值取向产生了不利影响.对于中国传统教育的两条路径——学徒教育与科举教育,分析研究它们各自的发展历程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不但可以更为深入地解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轨迹以及特点,同时为今日大教育的理念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问题的提出、研究现状、理论与实践价值以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解剖了科举教育的功能,梳理了科举下官学和私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以及相互关系.第三部分阐述了学徒教育的两种表现形式及二者间的联系与区别.第四部分则通过前几部分的解析,深刻阐释中国传统的两轨路径之间的互动关系.第五部分结语。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政治地位的快速提升,我国高校的数量也随之膨胀.高校数量的扩招引发了人们对于高校德育的争论,高校德育本着提高学生德育水平、改善高校德育
期刊
期刊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学生运动是60年代西方世界爆发最早、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也最为深远的一次学生反抗运动。它以新左派的白人学生为主体,以反抗现存秩序为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