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资产概念的历史考察、形态分析及实践应用研究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CX08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系统的总结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中共十九大报告确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明确了“五位一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是战略布局,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推动中国绿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绿色发展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让绿色资产不断增殖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让人的绿色福利不断增加提升。绿色资产是绿色发展的直接成果,是绿色福利的物质载体,绿色资产的概念的考察研究、形态分析、实现路径以及实践应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促进我国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着力研究绿色资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绿色资产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积淀,通过对马克思的生态哲学相关观点、西方国家的绿色资产概念和我国绿色资产实践探索基础上,对绿色资产概念再定义。绿色资产是与生态环境和人类经济社会文化息息相关的,为社会公众所共有的,能够促进人与社会、人与经济、人与自然、人与文化之间关系的和谐共处,保障人类社会的经济、社会、文化安全,保障自然界生态、环境安全,能促进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的各类优质资产。同时得出绿色资产特征是有机组成具有互动性、开放性和可转移性、整体性和多样性、效益性和公益性。本文其次重点探讨了绿色资产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绿色资产包含了绿色经济资产、绿色社会资产、绿色文化资产以及绿色生态资产四部分内容。绿色资产从原来单一的经济发展拓展到社会、文化、生态领域的表现形式,实现了绿色资产表现形式的丰富和外延,以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方面的不断增殖,绿色资产可持续、可循环发展的延续,最终实现人类绿色福利的最大化。本文最后分析了绿色资产的实现路径和应用对策,绿色资产实现的基础是发展绿色经济,也是绿色资产实现的基本保障;绿色资产的载体是创建绿色社会,是绿色资产发展的客观条件要求;绿色资产实现的力量是发展绿色文化,是绿色资产可持续发展的精神食粮;绿色资产目标的实现要坚持绿色生态发展,是绿色资产的客观的要求。通过北京的具体案例分析绿色资产在实践中的应用,对绿色资产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发展中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让绿色资产观深入人心,不断创造出优质的绿色资产,让绿色资产不断提升,为人类所利用和传承,满足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
其他文献
我国地域辽阔,地质气象多样,形成了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及不同的审美观。尤其是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生活在祖国的边疆地区,受那里特殊的地理位置、
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建筑业成为我国经济上升的重要一环,面对日益突出的节能质量问题,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也就至关重要。在我国,由于人口的因素,民用建筑成为了刚需,而人
在全球化的快速推进下,各种文化间的交流机会增加,满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趋同性也愈发的明显。为更好的保存中国历史遗留的文化遗产,本文以东北满族民俗文化为切入点,对东北地区满族村落进行初步调查,发现满族民俗文化在设计中的体现越来越薄弱。怎样将满族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下来,是现今社会的主要问题。目前满族文化在东北民宿中的发展并被不重视,以满族文化为设计元素的新型民宿也少之又少,但游客对于住宿方面,却更加热衷于
目的:观察防风通圣散联合莫匹罗星软膏治疗细菌性毛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细菌性毛囊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治疗组予防风通圣散口服加莫匹罗星软膏外涂于患处治疗,
儿茶素类化合物是茶叶中最重要的品质和功能成分,具有抗菌、抗辐射等功效,但其稳定性差,在加工或贮藏过程中易发生化学转变,与褐变相关。取代基和空间结构的差异是引起儿茶素
碳量子点(carbon quantum dots,CQDs)是一种新型的零维碳纳米材料,具有易制备、低毒、生物兼容性好,及良好的光稳定性等特点,在生物成像、传感器及电致发光器件等领域具有潜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就业问题得到了国家越来越多的重视。就业离不开国家宏观层面的调控,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一定历史时期面临的问题以及较
利用数理统计、地统计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研究了灵宝市的金矿选冶区土壤汞的空间分布特性和污染程度评价。Hg和Cu、Zn、Pb、Cd重金属元素存在较大的偏度和峰度,为了使
基于“PC+运动控制器”结构的开放式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能够充分利用PC开放程度高、通用性好、处理能力强等特点以及运动控制器运算速度快、实时性能好、控制能力强等特点,因
本文从历时、共时两个角度梳理了汉语“阿”类父母称谓词的使用情况,并对汉语“阿”类父母称谓词的来源、分布成因做了探讨,同时,又通过描写汉语周边少数民族语言父母称谓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