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施磷对磷组分的影响这对于合理施肥、改善磷肥利用率现状十分重要。肥料利用率是推荐施肥的重要依据,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但土壤真实供磷量测定困难,肥料利用率变异机制不明确,土壤供磷组分中究竟是哪种或几种组分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方面研究还较少,因此,揭示协调土壤供磷与作物需磷间关系,及明确主要影响土壤供磷量的土壤磷组分,对提高保持土壤肥力与合理施用磷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盆栽试验,在不同土壤肥力下测定土壤磷组分及小麦生物学指标(磷肥利用率、籽粒产量、植株吸磷量、地上生物量),以肥料效应函数作图法估算土壤供磷量,对磷肥利用率变异机制进行研究,同时研究棕壤土壤的磷组分与供磷量间关系。得到如下结论:1.长期施用有机肥配施化肥的小麦生物学指标等都较高,其中土壤有效磷含量、植株吸磷量、小麦生物学指标均在有机肥区高于化肥区,且低量有机肥区高于高量有机肥区。2.通过肥料效应函数特征可见,单位磷肥产量的整体趋势为低量有机肥区>高量有机肥区>化肥区。在相同土壤条件下,随磷肥的增施,利用率呈现下降趋势。在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土壤肥力发生差异时,磷肥的农学效率受到作物对磷的需求影响。3.棕壤长期定位肥料试验地土壤的供磷量PS均值为325.6kg·hm-2,不施磷处理小麦吸磷量U0均值为129.8 kg·hm-2,其差值范围为73.5—251.9 kg·hm-2,变化幅度较大,U0作为土壤供磷能力指标并不准确,不能作为土壤供磷量的指标。且不同肥力土壤的供磷量PS相比较呈现出低量有机肥区>高量有机肥区>化肥区的趋势。4.通过U0(不施磷处理小麦吸磷量)、Pmax(最高产量施磷量)与PS(土壤的供磷量)三种指标的综合分析,U0/PS与磷肥利用率REP的相关系数为0.766,Pmax/PS与磷肥利用率REP的相关系数为0.825,将U0/PS和Pmax/PS与因变量REP为y建立二元线性回归模型为y=15.87+11.90x1+1.58x2。其标准化相关系数达到0.916。说明通过U0/PS与Pmax/PS能够分别从土壤的供磷能力与作物的需磷强度量两方面对磷肥利用率变异机制做出相对完整的解释。5.棕壤长期定位试验地土壤的无机磷组分中与土壤供磷量PS相关性最好为Al-P其R2为0.8621,最差为Ca10-P其R2为0.4545,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得到其中Al-P、Fe-P、Ca2-P组分对土壤供磷量PS解释程度相对单个无机磷组分相关性较好其R2为0.957,土壤有机磷组分中与PS相关性最好为中等活性有机磷其R2为0.76,最差为高稳定性有机磷其R2为0.237,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得到其中中等活性有机磷组分与中等稳定性有机磷组分对土壤供磷量PS的解释程度相对单个有机磷组分较好其R2为0.937。将土壤供磷量PS与土壤有机磷和无机磷各组分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得到最终结果为Al-P、Fe-P、中等活性有机磷为土壤供磷量PS的主要组分,最终方程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998,也说明单个磷组分不能完整的解释土壤供磷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