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犯罪基本问题研究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nchang0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单位犯罪问题都是我国刑法学界争论较大的焦点之一,本文以“单位犯罪基本问题研究”为题,拟从单位犯罪中最基本的概念研究入手,结合国内外资料和我国司法实践,对单位犯罪的概念、特性进行一一剖析,并以此为铺垫对刑法理论中较少涉及的单位犯罪拟人化研究如单位犯罪是否存在自然人所特有的自首、立功、累犯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问题,力图使本文从基本原理到前沿问题能达到一气呵成之效。但拘于笔者的能力和水平所限,文中肯定不乏有失偏颇、过于简陋之处,敬请各位老师予以批评、指正。 本文分绪论、正文两部分,其中正文部分以“单位犯罪的概念界定”、“单位犯罪特性研究”、“单位犯罪前沿问题探讨”为题,分别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考察和较为详尽的阐述。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单位犯罪的渊源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以此为契机论述了大陆法系国家普遍存在的对单位犯罪予以刑事规制的矛盾境域:一方面,与传统自然人犯罪有本质区别的单位犯罪活动日趋猖獗、愈演愈烈,原有的民事制裁、行政手段难以奏效;另一方面,传统的刑事责任理论与现存的单位犯罪事实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上述各国刑法理论在刑罚功利性与理论传承性之间踯躅徘徊、艰难前行。 在“单位犯罪的概念界定”内容中,针对我国现行刑法做出的一般性规定,笔者对目前国内最具代表性的几种观点和学说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整理和评析,把“谋利性”作为单位犯罪的本质属性,采用综合特征说的结构形式对单位犯罪进行概念表述,形成了自己的单位犯罪概念内涵。 在“单位犯罪特性研究”内容中,由于国内相关著述已较为详实,笔者将遵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用主义原则对单位犯罪主体特性、主观特性、客观特性三方面在司法实践中所遇到的主体范围认定、主观判断、客观表现等具体问题进行了相应论述。其中,单位犯罪的主体范围认定中包括:司法解释中的犯罪主体认定误区、单位内部组织机构和分支机构能否成为单位犯罪主体、国家机关能否成为单位犯罪主体等三个热点问题;在单位犯罪的主观判断中,笔者介绍了单位犯罪故意和过失的意识、意志形态,承认并明确了过失单位犯罪的客观存在,对单位犯罪的谋利性本质与单位过失的不同内涵进行了合理解释;在客观表现中,笔者借鉴了国内外刑法通说,采用直接初退的写作手法,结合上下文,构建了单位犯罪特性研究主客观相互统一、相互融合的框架体系。 在“单位犯罪前沿问题”内容中,笔者以上述内容为铺垫、结合民商法中的相关理论,首先对单位犯罪的人格化渊源进行了初始化研究,对“单位(法人)人格,,这一交叉于刑法、民商法的复杂理论进行了根本陛探讨;其次,针对司法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新观点,笔者用较为详实的理论依据对单位犯罪的自首、立功情节予以认可和肯定;最后,在单位犯罪的累犯问题上,笔者基于单位犯罪刑事责任承担的特殊性、累犯概念在现行刑法的确定性以及国内单位犯罪人格化的研究现状等原因,采用了相对保守的观点,否认了单位犯罪累犯的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近几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跨国公司的迅速扩张,外资并购已经成为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对我国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急需法律制度予以规范。但是,我国原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