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城市化高度发展进程,人口规模高度集聚,一方面建成区土地扩张导致生态绿地的破碎与消失;另一方面高密度人居环境需要高品质的游憩绿地这一重要载体。面对城市绿地的供需压力,湿地公园作为自然生态保育和人际社会交往的载体空间,在城市和地区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并逐渐演变为支撑城市发展的重要“绿色经济空间”。但是,面对这样一个集“生态保育、旅游开发、社区生活、文化教育”等一体的空间群落,特别是在面对以国家级湿地公园为主体的规划建设时,城市规划领域相关研究存在一定滞后性。而在规划方案的制定过程中,以静态蓝图式的思维导向来指导的湿地公园空间设计,在应对经济、社会等因素的阶段性扰动时,多难以实现预期效果;同时以规划师主导的游憩功能定位、路网组织与景点资源开发等空间决策,因在游憩者的多元需求与行为偏好上考虑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规划调整的实施效益。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引入适应性管理的相关理论,针对湿地公园的游憩空间,进行了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的系统研究。首先,确立了本文的研究视角与载体,将规划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双向互动过程作为研究视角,将承接这一关系的社会价值作为研究载体。其次,分析了湿地公园适应性规划的运行机制,包括游憩者、游憩空间、社会价值三个核心要素,以及三者相互作用的周期运转流程。最后,建构了湿地公园的适应性规划模型,包含供需关系的四种情景模式以及支撑模型运转的规划评估体系。在此基础上,依托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开展实证研究,以验证理论模型建构的可操作性与可实施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背景及相关研究综述,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重点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框架。在对湿地公园规划研究进展、CAS理论及适应性管理研究成果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制图等方面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界定了本文的研究视角与对象,即供需视角下的湿地公园适应性规划研究。第二部分,理论研究和适应性规划模型建构,包括第三章。主要阐述了湿地公园适应性规划的研究视角与载体、运行机制和模型建构的思路与过程。适应性规划供需互动视角的提出,是为弥补以往规划研究在供给与需求相互作用关系上的考虑不足;而选取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这一载体,是为了实现多元主体需求在空间影响中的价值体现。而游憩者、游憩空间、社会价值作为湿地公园规划过程的核心影响要素,对三者之间的互动作用过程展开分析,是湿地公园适应性规划模型的建构基础。关于供需互动下的湿地公园适应性规划模型,首先明确了模型运行的六个步骤,其次探究了供需互动形成的四种情景模式,为将四种情景能够在空间上实现可视化的表达,在研究技术方法上,采用需求视角的社会价值评估体系与供给视角的空间可达性评估体系,并详细阐述了评估体系的建构过程与实施路径,最后经评估得到的空间分布结果作为供需四情景的实际表征,为下一阶段的规划决策做出准备。第三部分,实证研究,包括第四章。本部分根据上述适应性规划模型,首先,进行了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基于需求视角的社会价值评估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其次,基于供给视角的游憩空间可达性评估与特征分析;进一步,从供需关系的互动考量出发,将社会价值评估结果和空间可达性评估结果进行空间耦合,讨论其背后的供需矛盾与冲突,从而针对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提出相应的适应性规划设计策略。本文的第五章进行了研究总结,包括两方面的研究成果和三个创新点:主要研究成果:①构建了供需互动下的湿地公园适应性规划模型②基于湿地公园的适应性规划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创新点:①将供需互动的双视角引入湿地公园的适应性规划过程②建构了系统的适应性规划模型的评估体系——社会价值与空间可达的关联评价③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的湿地公园适应性规划的空间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