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二甲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纤维化在两个不同时间段的病理形态学特征。 方法:用1%二甲基亚硝胺腹腔注射4周诱发肝纤维化的动物模型,观察第4周和第7(染毒停止3周后)末大鼠肝/体重比、血清门冬氨酸转移酶、丙氨酸转移酶活性、总蛋白和总胆固醇含量的变化;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变化,检测肝组织内胶原纤维的面密度图。免疫组化利用ED1和α-SMA抗体观察肝组织内枯否氏细胞和星状细胞的表达。 结果:第4周末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门冬氨酸转移酶、丙氨酸转移酶的活性和总胆固醇的含量明显升高,总蛋白含量明显下降;肝/体重比明显下降,肝组织内胶原纤维面密度明显升高,大部分(7/9)形成弥漫性肝硬化。免疫组化染色ED1+、α-SMA+细胞在增生的纤维间隔间大量弥漫分布,肝实质间散在分布。第7周末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除了血清总蛋白无明显变化外上述各项指标基本与第4周模型组相似,仍保持肝硬化的特点。 结论:利用二甲基亚硝胺诱发的肝纤维化模型第4周末模型组大鼠肝功能明显受损伤,大部分表现为弥漫性肝硬化的形态学改变;染毒停止后3周末仍保持肝硬化的形态学特点。二甲基亚硝胺诱发的肝纤维化动物模型,适合进行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及抗肝纤维化药物疗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