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纤维化的形态学研究

来源 :延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ch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二甲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纤维化在两个不同时间段的病理形态学特征。 方法:用1%二甲基亚硝胺腹腔注射4周诱发肝纤维化的动物模型,观察第4周和第7(染毒停止3周后)末大鼠肝/体重比、血清门冬氨酸转移酶、丙氨酸转移酶活性、总蛋白和总胆固醇含量的变化;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变化,检测肝组织内胶原纤维的面密度图。免疫组化利用ED1和α-SMA抗体观察肝组织内枯否氏细胞和星状细胞的表达。 结果:第4周末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门冬氨酸转移酶、丙氨酸转移酶的活性和总胆固醇的含量明显升高,总蛋白含量明显下降;肝/体重比明显下降,肝组织内胶原纤维面密度明显升高,大部分(7/9)形成弥漫性肝硬化。免疫组化染色ED1+、α-SMA+细胞在增生的纤维间隔间大量弥漫分布,肝实质间散在分布。第7周末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除了血清总蛋白无明显变化外上述各项指标基本与第4周模型组相似,仍保持肝硬化的特点。 结论:利用二甲基亚硝胺诱发的肝纤维化模型第4周末模型组大鼠肝功能明显受损伤,大部分表现为弥漫性肝硬化的形态学改变;染毒停止后3周末仍保持肝硬化的形态学特点。二甲基亚硝胺诱发的肝纤维化动物模型,适合进行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及抗肝纤维化药物疗效的研究。
其他文献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在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和投入比重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语文有效教学受到许多学者和教师的关注与重视,如何通过有效教学法的应用,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有效教学法 教学应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在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和投入比重不断增加。《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指出:“小学语
正如巴尔扎克所说:问号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教学不能只是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自主提问,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拿到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实现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特点,引导学生自主提问,有更多来自于学生的不同声音,才能打造一个富有活力与魅力的语文课堂,才能让学生得到知识、能力与情感等的全面发展。  一、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