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人力资本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试图通过加速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从而打开非良性循环链,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文章的意义在于,一是在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多种因素中,试图找出加快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一个突破口,即加快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二是提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即通过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与卫生事业,积累并稳定住农村人力资本。本文从理论上阐述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农业是其它产业的基础,是一国赖以生存的根本。分析了农民素质从速度、广度和深度上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与重要性。并提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点在于基础教育与医疗卫生,稳定农村人力资本的关键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经济差别。文章在概述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力流动的现状与原因之后,指出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础教育的硬件与软件落后,农民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不高,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村医疗卫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失去了政府的投入,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设备简陋、人员素质偏低;医疗保险在农村几乎是空白;药品价格增长过猛,农村居民难以承受。引起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动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农民负担过重,一些地方农民负担占农民年纯收入50%左右,远远高于政府规定的5%上限,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太低;城乡综合生活质量差距过大,这种差距不仅包括收入及收入增长的差距,还包括地位收益、子女受教育的条件、个人事业发展、医疗卫生、居住环境、文化体育生活等;农村基层政权薄弱,社会环境较差;宗族势力膨胀,治安状况堪忧。据此,扎实普及农村基础教育,就应当加强对农业的实际投入,多办职业教育,少办普通高中,营造良好的农村社会风气。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真正放在农村,就应当:实行城乡医疗卫生的同步投入,建立政府、集体、个人合理分摊经费的农村基本医疗保障机制,试行城市医疗卫生专家定期下乡、培训和指导农村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制度,鼓励价格低廉、功效良好药品的生产与流通,总量上控制农村居民医疗卫生费用增长的势头,多形式办医,缩小农村居民就医半径。要稳定农村人力资本,应当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政府在收入再分配上的宏观调控作用,实行“反哺农业”,扶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坚定实施反贫困战略。 <WP=4>本文创造性地提出了“地位收益”的概念,并提出地位收益放大了城乡居民间名义收入差距,并以此合理解释了当前我国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远远大于名义收入差距的实质性原因。文中还对我国城乡居民的政治地位收益、地理位置收益进行了实证、微观分析。借鉴刘易斯模式、拉尼斯-费景汉模式和托达罗模式,依据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实际情况,建立了随城乡综合生活质量差异、城市中潜在的就业概率以及农村进城人员在城市中的就业创造率变化而变化的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模式。基于城市对周边农村存在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的客观实际,建立了综合影响数学模型。它表明:城市对周边农村的综合影响(扩散效应加回波效应)I与农村远离城市中心的距离r负相关;只有当r减少到一定程度,也就是大中城市密度足够时,才可能出现I≥0,从而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村人口的经济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