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率成指数增长。大多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为高龄患者,常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疾病,对外科手术耐受差,传统的外科开放手术具有创伤大、风险高和并发症多等缺点,而腔内治疗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因此,无论是患者或者医师更易于接受腔内微创治疗。但股腘动脉因其特殊的生物力学性能(如挤压、弯曲、收缩、扭转、拉伸等),其治疗一致存在着争议。近些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TASCⅡ-D股腘动脉病变,一些医师已经采用了腔内技术治疗,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本研究旨在分析近年来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管外科介入治疗TASCⅡ-D型股腘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腔内治疗TASCⅡ-D型股腘动脉病变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11月至2018年11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管外科行腔内介入治疗的TASCⅡ-D型股腘动脉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共入选49例(50条患肢),男性38例,女性11例,年龄在52~88岁,平均(71.0±7.9)岁,病变长度在20.0~38.0cm之间,平均(24.5±4.1)cm,其中既往有吸烟史36例,合并糖尿病24例、高血压36例、高脂血症22例、同型半胱氨酸升高18例、慢性肾功能不全8例、冠心病24例、C反应蛋白增高22例、陈旧性脑梗塞7例。50条肢体均接受了血管腔内治疗。穿刺入路:47例(48条肢体)采用对侧股总动脉逆行穿刺,2例(2条肢体)行对侧股总动脉直视下逆行穿刺,均应用“翻山”技术,并置入血管长鞘至股浅动脉开口处行介入治疗。治疗方式:单纯普通球囊扩张术治疗肢体2条,普通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治疗肢体36条;单纯置管溶栓术治疗肢体1条,置管溶栓术+普通球囊扩张术治疗肢体1条,置管溶栓术+普通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治疗肢体2条;Anjio Jet血栓抽吸装置溶栓、吸栓+普通球囊扩张术治疗肢体2条,Anjio Jet血栓抽吸装置溶栓、吸栓+普通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治疗肢体2条,Anjio Jet血栓抽吸装置溶栓、吸栓+置管溶栓术+普通球囊扩张术治疗肢体1条;Turbo Hawk斑块旋切系统斑块旋切术+普通球囊扩张术治疗肢体1条。通过分析本研究技术成功率,术前、术后3天ABI变化情况,Rutherford分级变化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一期通畅率,二期通畅率,保肢率等评价腔内治疗TASCⅡ-D型股腘动脉闭塞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本研究采用t检验分析腔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并通过IBM SPSS 20.0软件分析数据,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50条病变肢体中,2条肢体动脉因重度钙化,导丝不能通过血管闭塞段返回远端动脉真腔导致手术失败,技术成功率96%,48条肢体病变动脉均被开通,术后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症状改善。术前ABI为(0.35±0.25),术后ABI升高为(0.84±0.20),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70,P<0.05)。围手术期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2%(6/50),包括:腹股沟区局部血肿,穿刺口假性动脉瘤,急性动脉血栓形成,肺炎等,无手术相关死亡及危重并发症。随访时间为3~24个月,平均19.7个月,随访中发现25条肢体术后出现支架内及支架近、远端,靶病变血管再狭窄或闭塞,其中14条肢体再次行腔内治疗,包括吸栓,溶栓,支架内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等。随访12个月、24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62.7%,32.4%,二期通畅率分别为69.8%,59.5%,保肢率分别为93.0%,83.8%。结论:腔内治疗TASCⅡ-D型股腘动脉闭塞性病变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尤其是对同时合并较多全身性疾病的高龄患者,我们认为腔内治疗可作为TASCⅡ-D型股腘动脉病变高龄患者的首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