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白毛女》是延安文艺的代表作品,代表了延安文艺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白毛女》自诞生之初,便面临着多方对其的阐释和改编要求。七十多年来,《白毛女》研究在数量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直到1980年代之后才逐步形成专题性的学术探讨。进入1990年代,思想的活跃和开放使文学领域的研究更为广阔,学界对于延安文艺有了更多的关注,也对《白毛女》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1990年代的《白毛女》研究既有承续,又有突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毛女》是延安文艺的代表作品,代表了延安文艺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白毛女》自诞生之初,便面临着多方对其的阐释和改编要求。七十多年来,《白毛女》研究在数量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直到1980年代之后才逐步形成专题性的学术探讨。进入1990年代,思想的活跃和开放使文学领域的研究更为广阔,学界对于延安文艺有了更多的关注,也对《白毛女》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1990年代的《白毛女》研究既有承续,又有突破,显示出与其他时期不同的研究风貌。这时期的《白毛女》研究,在政治化的述评模式和史料性的研究倾向上,延续着1980年代的一些思想模式和研究脉络,但其研究又与自身的历史文化语境相结合,突破之前的研究框架和思想桎梏,采用更加丰富的理论和研究方法阐述《白毛女》,将《白毛女》研究引向一个更为宽广和多元的语义空间,产生了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1990年代对《白毛女》的话语阐释,实则反映了时代环境的风云变幻、学术思潮的更替起伏以及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矛盾、意识形态诉求和话语焦虑等问题。本论文通过对大量史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将1990年代的《白毛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从而勾勒出1990年代《白毛女》研究的历史脉络和走向。本文主要包括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一、绪论。该部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简要概述1940—1980年代的《白毛女》研究状况;二是对“1990年代”这一时间段的选择和界定进行说明,三是阐述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通过这三个方面,以便能够更好地进入到1990年代《白毛女》研究的场域当中。二、正文。该部分用三章来论述。第1章首先分析了 1990年代《白毛女》研究的两条主要路径:显在路径和潜在路径。显在路径表现为对《白毛女》经典性的强化和重构,潜在路径体现在对《白毛女》经典价值的弱化和拆解;第2章主要从“再解读”的思路入手,阐述《白毛女》研究中新的编码过程的出现。这一思路主要从女性主义、文化视域等角度解读《白毛女》,揭示其复杂性的成因和历史谱系;第3章论述了 1990年代《白毛女》研究中新的话语生长点的萌生和反思性思维的出现,以不同的视角填补了两大走向和再解读思路之外的阐释空间,由此实现多元共生的研究局面。三、结语。结语主要对1990年代的《白毛女》研究作出整体性的总结和评价,并由1990年代的《白毛女》研究窥见延安文艺的研究态势,为进一步研究延安文艺及其相关作品提供富有启发性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说明1990年代《白毛女》研究所具有的价值以及其未来指向性。
其他文献
“涵化”亦称“文化摄入”,作为文化人类学在人类文化变迁角度的重要的研究领域,对“涵化”的相关研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逐步开展并逐渐深入。同时在博物馆界出现并广泛开展的“新博物馆运动”使人们认识到博物馆作为特殊的文化场所其本身具有的涵化能力。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博物馆要突破自身发展局限性,通过开辟新的发展思路、推进数字化建设、提高工作能力、提升博物馆服务质量和展览阐释能
目的 研究养肝明目方对眼部主要致病菌表皮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并揭示其作用机制。方法 以表皮葡萄球菌为研究对象,通过MIC、生长曲线等抑菌实验验证养肝明目方的抗菌消炎作用。利用基因转录组学分析,确认养肝明目方对表皮葡萄球菌基因表达及其代谢通路的影响。结果 养肝明目方对表皮葡萄球菌的MIC为0.08 g/mL,MBC为0.09 g/mL;转录组数据显示养肝明目方能够影响表皮葡萄球菌主要调节生物代谢途径,
目的 为研究噬菌体在控制细菌污染方面的应用,本文对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K4的生物学性质及抑菌活性进行了探究。方法 包括一步生长曲线、稳定性研究、基因组测序、比较基因组学分析以及抑菌曲线等方法。结果K4潜伏期约为15min,释放量约为85pfu/infectioncenter,具有较强的感染性;在不同感染复数(MOI)下,噬菌体K4对宿主菌均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基因组分析显示,K4基因组长度为50358
STEM教育模式是综合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多个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教育模式,是一种能够培养学生多学科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模式。STEM的概念在美国诞生,后来逐渐发展为被多个国家所认可和接受的跨学科教育模式。近几年来,STEM教育模式逐渐地进入了中国的课堂,许多教师开始在STEM理念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探索。该文以"自制肥皂"为例,基于STEM的教育理念对其进行教学设计。文章简要介绍了STEM教育理念,
丁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家,她的作品以及复杂的人生经历,都成为很多研究者关注的对象,特别是随着1980年代文化政策的不断宽松,政治领域开始拨乱反正工作,学术界对丁玲的研究也开始逐渐兴盛起来,并取得了不少重要的研究成果。然而,有关对1980年代丁玲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的文章并不多,本文立足于1980年代的丁玲研究成果,厘清1980年代的丁玲研究所呈现的状况,梳理八十年代丁玲研究的学术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高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单纯“照本宣科式”的课程讲授和内容灌输已无法满足高校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无论教书还是育人,都应立足于实际发展现状,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方式技巧,拓展教育空间,将严肃的思想理论课做到更有针对性和亲和力
目的 研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分布,对临床常用抗生素耐药情况和流行特点,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控制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住院患者临床标本中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扩散法测定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耐受水平。采用eCIM试验检测产碳青霉烯酶菌。采用PCR技术检测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结果 分离出84株铜绿假单胞菌,其中24株产碳青霉烯酶。耳鼻喉、ICU、普内科、心血管内科、感染内科、
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乡村学校发展对乡村及其教育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乡村学生回流对稳定乡村学校生源,促进乡村及其教育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本研究选取存在乡村学生回流现象的陕西省P县为研究场域。运用实证调研的方式,对相关统计数据、政策文本以及访谈和观察记录进行整理和分析。力图阐明乡村学校发展对乡村及其教育振兴的意义;归纳乡村学生回流现象的典型特征;总结促进乡村学生回流及学校发展的措施和经验。最
在“70后”作家中,石一枫始终保持创作的独立性,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他都试图结合自我的生命体验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也日益孕育出个人独特的小说美学。依循石一枫个体思想和文学观念的发展轨迹,可以将他的创作历程大体划分为成长阶段与发展阶段两个时期。石一枫成长阶段的小说创作可以概括为从耽溺于“顽主文学”到逐步脱离的过程。其写作之初,从人物到语言都尽显“顽主”本色,充分展现出作家外痞内纯的情感特质,这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