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临床Ⅰ期子宫内膜癌后腹膜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
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2006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8例临床Ⅰ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资料。
结果:1.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的差异:268例子宫内膜癌临床Ⅰ期患者术前均未行放疗、化疗及激素治疗,136例行后腹膜淋巴结切除术,8例有后腹膜淋巴结转移,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活检6例,1例有转移,转移率为5.9%(8/136)。行后腹膜淋巴结切除术后手术分期期别上升40例,其中Ⅱa8例;Ⅱb18例;Ⅲa6例;Ⅲc8例,误诊率为29.4%(40/136)。未行后腹膜淋巴结切除术手术分期期别上升16例,其中Ⅱa4例;Ⅱb10例;Ⅲa2例,误诊率为12.1%(16/132),总误诊率为20.9%(56/268)。
2.136例行后腹膜淋巴结切除术的患者中最后病检结果提示为浅肌层浸润者97例,淋巴结转移者2例,淋巴结转移率为2.1%(2/97),深肌层浸润者39例,淋巴结转移者6例,淋巴结转移率为15.4%(6/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行后腹膜淋巴结切除术的患者中最后病检结果提示为腺癌者117例,淋巴结转移者4例,淋巴结转移率为3.4%(4/117),特殊病理类型者19例,淋巴结转移者4例,淋巴结转移率为21.1%(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行后腹膜淋巴结切除术的患者中最后病检结果提示为高分化者70例,淋巴结转移者0例,淋巴结转移率为0%(0/70),中分化者45例,淋巴结转移者4例,淋巴结转移率为8.9%(4/45),低分化者21例,淋巴结转移者4例,淋巴结转移率为19.0%(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A125升高者47例,淋巴结转移3例,转移率6.4%,CA125正常者89例,淋巴结转移5例,转移率5.6%;绝经前患者31例,淋巴结转移1例,转移率3.2%,绝经后患者105例,淋巴结转移7例,转移率6.7%,小于40岁者10例,淋巴结转移0例,转移率0%,40岁-50岁者21例,淋巴结转移1例,转移率4.8%,大于50岁者105例,淋巴结转移7例,转移率6.7%,但其相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
结论:1.临床工期子宫内膜癌行手术病理分期后期别上升占较大比率,本组误诊率为20.9%。
2.临床Ⅰ期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率较低。特殊组织学类型、低分化和子宫肌层浸润是其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