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部民族地区地处偏远,地理气候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尤其是近几十年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威胁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实现党和政府各民族共同进步与富裕的宏伟目标。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发生破坏较大的灾害5000多次,造成重大损失的严重灾害事件1000多次,这些灾害多集中在民族聚居地区,严重损坏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设施,水利设施,通讯设施,电力设施及其它社会基础设施,阻碍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进行。同时,自然灾害对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严重影响,使受灾地区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生态系统完整性难以维持,珍稀濒危物种关键栖息地严重受损。在当前全球环境变化导致自然灾害频发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防灾意识,增强抗灾能力,尽可能减少自然灾害对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社会-经济系统的损害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民族地区自然灾害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灾害,尽管单次灾害损失不大,但是灾害频次很高,已成为常态,直接破坏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本文在总结分析少数民族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雪灾等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影响及其特点的基础上,选取灾害频率、强度、人口、基础设施、经济损失等自然灾害危险度及损害度等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灾害危害度区划,编制自然灾害危害度分区图;与此同时还提出了初步建立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灾害防灾减灾体系的框架,强调从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风险防范意识、增加救灾物资储备、建立应急预案三个方面完善和健全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灾害防灾减灾体系;最后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灾害的特点,进行了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救灾基本资源配备的初步研究。依据国内外自然灾害应急物资配备研究现状,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条件、自然环境现状,以云南楚雄姚安地震为案例进行自然灾害应急物资配备分析,初步建立应急物资的配备体系,为进一步在民族地区进行救灾物资配备研究、大范围开展物资配备工作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