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经济中,生产和消费活动离不开流动性的提供与创造。因此,无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也不管其金融体系是市场导向还是银行导向,银行体系创造的流动性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均不言而喻。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随着技术进步、管制放松和市场交易的日益发达,特别是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催化下,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强力推进了银行与市场的交互与融合。在这一背景下,银行流动性创造所依赖的基本要素亦随之发生量变甚至质变,在利润最大化的推动下,银行流动性创造的方式1和流动性创造的存在形式2也发生了改变,这一系列变化体现为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演进与变迁,突出表现在传统存贷业务联动的分离和对短期批发资金的依赖,尽管新的业务模式极大地便利了经济社会中流动性的提供与创造,但也可能助长资产泡沫的形成,更重要的是其“绕开”了大部分监管规定,可能打破宏微观审慎监管与流动性创造之间的平衡,增强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性(Interconnectedness),加剧个体金融机构与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在竞争压力下,随着银行新型业务模式的扩散和趋同,特别是银行流动性创造对短期批发资金的依赖,其负面“应力”不断累积直至爆发,最终反作用于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2007年“次贷”危机引发金融“海啸”就是最鲜活的例证。后危机时代,如何加强新形势下对流动性创造活动的外部治理与内部治理,增强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服务的稳定性,是摆在学界和业界面前的重要课题,在回归本源(Back to Basics)思潮下,人们开始反思商业银行业务模式变化对金融体系的作用机理,特别是反思金融机构依赖短期批发资金这种业务模式在危机中扮演的角色,试图在宏微观监管和商业银行的内部治理体系中引入有关业务模式的考量,以汲取教训,防范类似风险的再度发生。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核心,本文以业务模式为切入点和分析工具,对中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针对业务模式变迁带来的负面效应,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和改进治理的政策建议,研究内容和成果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围绕回归本源的思路,本文首先从流动性和流动性创造的经济本质入手,系统分析了流动性的提供与创造途径及其宏微观含义;运用业务模式理念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活动的要素和组合进行解构,剖析了流动性创造要素组合的其协同效应及其必然性,明晰了流动性创造业务模式存在的基础经济逻辑及其独特的效率所在,针对这种独特资源组合后面显而易见的脆弱性,本文全面梳理了流动性创造黑暗面可能引致的各类宏微观风险;加之在流动性创造过程中,各参与人利益诉求的本质冲突,更需要有效的治理体系来协同,以趋利避害,形成效率的平衡。本文运用Hufty(2012)提出的治理分析框架,对流动性创造涉及的问题、参与人、规范、过程和节点进行了综合分析,将商业银行业务模式视为流动性创造治理的节点所在,分析了欧美发达国家流动性创造要素和业务模式及存在形式的变迁,其间通过数据比对,对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流动性创造活动(含影子银行体系)中的异同进行了比较,结合治理分析框架,建立静态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借鉴Berger和Bouwman(2009)[1]提出的流动性创造的度量方法,实证研究了中国商业银行表内流动性创造与流动性创造要素、业务模式变迁的关系,发现近年来同业批发资金是中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增长的主要推手,这同时也预示着同业存款配置偏向于流动性较弱的非标准资产。其二,在分析流动性创造业务模式变迁带来的挑战及治理应对的基础上,针对同业批发资金配置流动性较弱资产这一业务模式的适当性,本文从私人部门内部治理的角度出发,借鉴了 Song和Thakor(2007)风险中性条件下的代际交叠[2]资产负债配置模型,结合业务模式分析中划分不同区域活动的原理,拓展了模型的适用范围,推导出一般情形下,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最优业务模式。在此基础上,结合银行业资产负债分类与核算,演绎推导出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业务模式选择的辨识方法,设定了业务模式选择代理变量M值的计算口径,使得商业银行业务模式选择行为能够被量化反映,以便深入的实证分析,这也正是本文主要的创新所在。本文还运用聚类分析法对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业务模式选择与微观理论最优模式的偏离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中国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偏离最优模式的程度在加剧。其三,本文参考Brunnermeier等(2013)[3]提出流动性错配指数(LMI)思想,作适应性修改后设定LMI总量指标和LMI的比例指标,用以实证检验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业务模式选择对宏微观流动性风险的影响,数据显示随着选择激进业务模式的商业银行增加,系统风险加大;考虑微观层面个体银行经营策略的惯性和地域特征,本文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和差分GMM估计方法,对微观层面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承担与业务模式选择代理变量M值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发现相对于其他变量,M值能够更为敏感地反映个体机构的流动性风险承担,故可以作为流动性创造内外部治理改进的实用“抓手”使用。最后,根据本文系列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结果,在流动性创造治理改进方向、业务模式选择辨识方法、同业批发资金管理、影子银行管理等有关方面提出系列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