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小口径人工血管(内径≤6mm)表面抗凝血性能差,严重限制了临床应用。大气压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兼具放电形态均匀、等离子体密度适中、活性粒子丰富等优点,因此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想手段。本文旨在提出适用于人工血管管状结构的大气压空气辉光放电的等离子体生成方法,并对其在人工血管表面的改性效果进行探究。首先,分析了螺旋接触式电极在空气中形成辉光放电的影响因素。在交叉式电极的基础上提出了螺旋式电极结构,探讨了该电极结构在大气压空气中形成辉光放电的相关影响因素,包括电极直径尺寸、螺距、绝缘层厚度、介质阻挡方式及电极材料,结合电场仿真及放电实验,得出了螺旋式电极放电的最佳电极结构参数,生成了三维覆盖型的大气压空气辉光等离子体。其次,为了使生成的等离子体更好的作用于人工血管内壁,并对其产生更佳的表面改性效果,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套管式三电位电极结构。探究了空气间隙和放电电压的变化对放电的影响,最终在空气间隙内形成贯穿型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并获得了该电极结构下形成间隙贯穿型的空气辉光等离子体的最佳参数。使用该电极结构和螺旋式电极结构分别对人工血管进行表面改性处理。采用水接触角仪进行效果检测,结果表明,该电极处理的样品的改性效果优于螺旋式电极处理的管状样品的改性效果。最后,通过等离子体接枝处理方法在人工血管内壁接枝肝素生物大分子,进一步研究了等离子体接枝处理方法对人工血管表面改性的规律。通过水接触角检测,对比分析了人工血管在肝素、聚乙二醇、等离子体直接处理、等离子体接枝处理等四种条件和不同等离子体处理时间下的亲水性变化规律;通过SEM检测手段,分析了人工血管在接枝处理后的表面形貌变化;通过血小板粘附实验,进一步分析了人工血管在等离子体接枝处理后的表面抗凝血性变化。结果表明,等离子体接枝的处理效果优于其他三种方法。并且发现,当等离子体处理时间为40s时,血小板粘附量最少,亲水性提升率达到51%,人工血管的抗凝血性得到大幅度提升。图58幅,表12个,参考文献10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