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采用电凝大鼠椎动脉的方法建立后循环缺血大鼠模型,通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BAEP)、跳台实验、平衡试验,探讨电项针对后循环缺血大鼠模型的疗效及作用机制,为临床规范化应用电项针治疗后循环缺血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将90只成年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项针组各30只。模型组及电项针组采用改良椎动脉电凝法制备PCI大鼠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C1及翼孔,不电灼翼孔。造模后第2天,开始治疗。电针双侧风池穴和供血穴进行治疗,电针持续刺激20min,每天1次,连续治疗7天。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每天不予任何针刺治疗,但在电项针组进行针刺治疗的相同时间内,进行抓取、捆绑与固定,且确保其时间、条件与电项针组相同。观察三组大鼠治疗前后的跳台潜伏期及平衡功能等行为学变化情况。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1天及治疗7天后进行BAEP检测,比较3组大鼠Ⅰ、III、V波的振幅(AMP)和波峰潜伏期(PL)。所有数据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果。结果:1.跳台潜伏期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及电项针组大鼠跳台潜伏期均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项针组大鼠跳台潜伏期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平衡试验阳性率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及电项针组大鼠平衡试验阳性数均明显多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项针组大鼠平衡试验阳性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平衡试验评分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及电项针组大鼠平衡试验评分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项针组平衡试验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BAEP波峰潜伏期(PL)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及电项针组大鼠Ⅰ波的波峰潜伏期(PL)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III、V波的波峰潜伏期(PL)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项针组III、V波的波峰潜伏期(PL)有不同程度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项针组III、V波的波峰潜伏期(PL)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BAEP各波波幅(AMP)的影响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及电项针组大鼠Ⅰ波的波幅(AMP)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III、V波的波幅(AMP)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项针组III、V波的波幅(AMP)有不同程度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项针组III、V波的波幅(AMP)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电项针可改善后循环缺血模型大鼠的行为学指标,可以改善缺血大鼠的平衡能力,从而改善其感觉和协调功能。2.电项针可减轻后循环缺血模型大鼠的神经功能损伤,从而改善其运动功能。3.电项针可改善后循环缺血模型大鼠的BAEP检测指标,从而改善缺血大鼠的血液循环及其神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