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絮凝法对制革废水的深度处理研究

来源 :天津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wyattw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革工业在我国发展的同时,也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制革生产的同时,排放大量废弃物,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制革厂作为重污染行业,其排放的废水COD含量高,废水中除了含有有机物和无机物,含有重金属铬、硫化物等物质,制革废水的此种特性使其处理的难度增加。常规处理工艺A-O池的出水中COD和铬含量不能达标。参照(GB 30486-2013)总铬的排放限值从1.5mg/L提升到了 0.5mg/L,COD的排放限值提升到了 60mg/L,将制革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势在必行。本论文提出了采用优势菌种进行生物反应与电絮凝方法相结合的方法处理山东某制革废水中的难降解有机物和重金属铬。废水使用化学沉淀处理去除重金属铬,再进行生物处理,先是15d污泥的驯化过程,再挂膜处理,并进行20d的稳定运行,使出水稳定在COD约200mg/L,总Cr为10mg/L左右。然后进一步进行电絮凝反应,针对重金属铬的去除,研究了电极材料、反应电压、pH值、反应时间对总铬去除效率的影响。实验过程中还探究了电流密度、电流效率的变化对实验过程的影响。同时,验证实验中的物料守恒,证明处理后的铬的含量,对铬的转化形态进行了推断。针对难降解有机物COD的去除,研究了反应电压、pH、反应时间、电流密度对COD去除效率的影响。实验过程中还计算了阳极消耗量,从而评估电絮凝反应的经济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三个阶段的生物富集培养与驯化,优势菌种对废水的COD降解2d可达到60.79%,生化出水CODCr最终稳定在200mg/L左右。电絮凝反应过程中选用铝钛阳极处理效果最佳,反应电压采用5V,pH值为6,反应30min,电流密度为800A/m2时,总铬去除率可以达到98.88%,Cr(III)去除率达到98.93%,COD去除率可以达到83.38%,满足制革行业一级排放标准(GB30486-2013)。根据反应动力学的拟合,结果表明电絮凝法去除Cr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去除COD的过程符合一级反应规律。电絮凝处理制革废水实验中电解时间(t)与COD的去除率(R)满足的关系式为:R =-0.049t2 + 2.5595t +56.674,时间(t)与剩余浓度 COD(C)的关系为:C=0.2868t2-13.448t-11.514,同时,COD的浓度变化与时间之间成抛物线关系,相关系数为0.947,符合一级反应的规律。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菊科蓟属植物刺儿菜Cirsium setosum地上部分(小蓟)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各种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并鉴定了9个化合
目的探讨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组建质量控制小组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在医院健康管理中心组建9个体检质量控制小组,由全体工作人员参与;各组进行相关培训,制定相应的岗位职责、工作
位于龙门山中段的彭灌杂岩是一个巨大的岩性复杂的地质体,形成于前寒武纪时期。剖面研究和1:5万区域地质填图表明,它是处于龙门山中段推覆构造带中的一个构造变形十分强烈 构造片
介绍了高端离子交换树脂的生产与应用情况,并简介了中国离子交换树脂的消费情况。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用药规律,建立中药特征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效应的数学模型,为实验研究及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近30年公开发表临床疗效良好的
细胞程序化死亡 (PCD)是一种由基因控制的、主动的细胞死亡过程 ,它在植物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植物PCD的近期研究进展和其分子信号调控机制作一综合阐述
目的:观察化瘀祛痰方药及其拆方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胆固醇代谢的影响,探讨该方药的作用机制,并比较方药全方及各拆方的疗效及调控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化
目的从理论上明确适用于我国麻醉专科护士的工作范围。方法采用Delphi(德尔菲)法对20名专家进行2轮问卷函询。结果确立了临床实践、管理、教育、科研4个维度具体54项条目;麻
植物细胞程序化死亡(PCD)是一种由基因控制的、主动的细胞死亡过程,它在植物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发生程序化死亡的植物细胞在形态、生理生化方面表现出一些共性特
目的:制备葛根素微乳凝胶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采用Franz扩散池对葛根素微乳凝胶进行体外释放试验研究。结果:葛根素微乳凝胶在5 h内释放较快,6~24 h释放稳定。体外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