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不是为传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而强制给定儿童学习的命题,也不是给教师炫耀学识和本领的空间,更不是家长因无暇照顾孩子而把他们送到学校圈养起来,教育是为了每一个神气活现的儿童的发展和幸福。成人社会不应该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儿童,儿童有他自己发展的轨迹和归宿,教师只需从旁引导,不能命令或代替儿童发展。我们打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口号却在匆匆赶往教育的路上撞倒了小孩子而不自知,我们常忽视儿童的想法和感受,缺乏与儿童沟通的教育是冰冷的,教育的温度来自教师与儿童心灵的相遇,心灵的相遇源自教师拥有的儿童立场。本论文的写作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首先介绍选择本论题的三个缘由,然后论述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最后对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已有研究的不足和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第一部分:首先明确儿童立场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对儿童立场存在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其次介绍儿童的概念以及发展史;然后对儿童立场的基本内涵、构成要素进行界定,接着再对与“儿童立场”相关的几对关系进行辨析。第二部分:主要是对确立儿童立场的意义从宏观教育、儿童发展、教师教学和学校教育四个层面上进行分析,儿童立场的确立有着特殊的意义与作用。第一,儿童立场是丰富现代儿童观的必然要求;第二,儿童立场是儿童发挥主体性的根本保证;第三,儿童立场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基础;第四,儿童立场是学校追求生命教育的精神支柱。第三部分:通过访谈法和案例法说明教师儿童立场异化的表现和成因。儿童立场异化表现为教师的儿童立场存在缺位、散点、偏差以及“伪儿童立场”现象。同时从社会价值观念、知识逻辑与文化体系、传统线性思维方式和教师权利与自由等方面分析了儿童立场异化的原因。第四部分:为教师实现儿童立场提供了有效对策。首先,从意识层面觉醒教师的儿童意识;其次,对教师践行儿童立场的宏观教育理念提出要求,要求教师要与儿童真诚对话、真心交往,还原为小孩子。最后,从教学实践层面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活动三个方面提供实现儿童立场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