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系统作为地球生命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健康,随着人们不断加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生态环境脆弱性已经成为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热点。大别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是国家扶贫攻坚主战场中人口规模和密度最大的片区,面临着脆弱的生态环境和经济贫困的双重压力,开展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能够为区域生态建设提供支持,对贫困地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也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皖鄂豫三省交界处的大别山片区为研究区,对集中连片特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研究。首先,利用RS和GIS技术综合集成研究区遥感数据、DEM数据、气象数据、土壤数据及统计数据等多种数据源,从自然潜在脆弱性和现实胁迫脆弱性两方面选取12个评价指标,构建大别山片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其次结合一种改进的熵权-层次分析法,借“3S”技术实现了对大别山片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定量评价;最后结合大别山片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和经济贫困状况利用耦合分析模型来探究二者之间的耦合关系。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大别山片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空间差异明显,南部山区的生态环境脆弱性程度要高于北部平原地区。依据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分级标准,大别山片区生态环境脆弱性以中度脆弱为主,其中潜在、轻度、重度和极度脆弱区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26%、34.87%、10.58%和0.05%;中度和轻度脆弱区主要集中在研究区北部的豫东平原和东部的淮北平原,重度和极度脆弱区主要集中在研究区西部和南部的大别山区。(2)从行政区划角度来看,大别山片区内部不同省份之间生态环境脆弱性程度差异明显,脆弱性程度整体上呈现出:湖北省大别山片区>河南省大别山片区>安徽省大别山片区。其中湖北省大别山片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程度属于中等偏高的水平,河南省大别山片区内大部分地区属于中度脆弱区,安徽省大别山片区内部差异明显,南部的大别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程度高于北部的淮北平原地区。(3)大别山片区经济贫困指数整体呈现南部高于北部、山区大于平原的格局,经济贫困指数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研究区的山区贫困县(岳西县、太湖县、宿松县、金寨县),经济贫困指数较小的区域主要位于黄河沿岸平原和豫东平原地区(民权县、郸城县、兰考县)。(4)大别山片区生态环境脆弱性与经济贫困达到极度耦合、高度耦合、中度耦合、低度耦合的县(市)分别占研究区总数的38.89%、16.67%、19.44%、25%,从空间布上来看,生态环境脆弱性与经济贫困之间耦合程度为河南省大别山片区>湖北省大别山片区>安徽省大别山片区,说明该区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程度与经济发展有较好的对应关系。(5)总体上,研究区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没能做到同步发展,同步协调发展的区域仅占16.67%,且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大别山片区,表明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经济系统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安徽省大别山片区的大部分地区表现为经济贫困受损型,表明该区域经济贫困程度高,从而导致了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发展的失调;湖北省大别山片区的大部分地区表现为生态环境受损型,表明该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程度高,导致了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发展失调。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研究众多,而对由自然、环境、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评价研究较少,针对大别山片区的研究更少,本文弥补了该类研究的欠缺,丰富了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的实证案例研究,为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恢复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还可以为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