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保护耕地资源不仅应保护耕地的数量,更要保证耕地的质量水平,这对于国家的发展甚至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行耕地保护的最终目的是确保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而粮食产量不仅受耕地自然质量影响,还包含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成果。目前我国对耕地质量的评价大多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进行,这种评价方式单纯考虑耕地的自然质量,而忽略了耕地的立地条件,使评价结果不能真实反映耕地的生产力。为了科学评价耕地综合质量,本研究借鉴美国LESA(Land Evaluation and SiteAssessment)思想,建立了耕地自然质量与立地条件综合评价模型,保障评价结果科学、有效。(1)本研究通过ArcGIS、MapGIS等技术手段对影响武安市耕地综合质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确定了有效土层厚度、表层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灌溉保证率、土壤剖面构型、坡度等级六项自然因素及耕地距居民点距离、交通便利度、耕地连片度三种立地因素对耕地综合质量具有显著影响,结合各因素权重值,最终确定了武安市耕地综合质量评价模型,即LESA a LE b SA,本研究以提高粮食产量为最终目的,确定a与b的比值为3:2。(2)本文以武安市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通过耕地综合质量评价模型,最终确定武安市耕地综合质量状况。研究认为武安市耕地质量相对较优的耕地面积为8392.56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5.08%,主要位于武安市中部地区,包括阳邑镇、大同镇、午汲镇、武安镇等乡(镇),该区域耕地自然条件较好,社会经济条件优越,耕地综合质量较高。综合质量较差的耕地面积为8756.63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5.73%。该区域主要位于武安市西部山区的管陶乡、活水乡、马家庄乡以及北部的矿山镇,该区域自然质量较差、社会经济条件较为落后。(3)本文依据耕地综合质量评价结果,分析了LESA体系在其他方面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在基本农田划定中的应用,为科学划定基本农田,合理利用耕地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方法支持,同时也为国土其他行业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