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S/DVB-S2中纠错码编译码的算法研究

来源 :南京邮电学院 南京邮电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anwen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卫星广播标准发展始于90年代初,应用较多的制式主要有两种,即欧洲的DVB-S标准和美国GI公司开发的Digicipher标准,其差别主要在于数字信号的传输方式即信道编码。从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的ETS300421算起,DVB-S做为当今广播电视领域的主流卫星传输标准,问世已逾十年,而十年的使用期意味着DVB-S的核心技术与当今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水平渐行渐远。因此,基于当前硬件支持能力和编码算法的最近成果,开发更适合当前乃至未来中长期业务发展的技术标准就成为当务之急,DVB-S2也因此呼之欲出。DVB-S2由JTC(联合技术委员会)制定,其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在合理的复杂程度下达到最优的传输性能及可扩展性。   本文针对DVB-S/S2的核心技术——信道编码进行了如下研究:   1)介绍了DVB-S信道传输系统的组成,对其信道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阐述RS码以及卷积码的原理,分析两种码字的特性,以及选择比较合适的算法分别实现其编译码,实现RS码和卷积码的级联。   2)介绍了DVB-S2信道传输系统的组成,对其信道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阐述BCH码以及LDPC码的原理,分析了LDPC码字的特性,以及选择比较合适的算法分别实现其编译码,实现BCH码和LDPC码的级联。   3)结合协议所规定的调制方式,对DVB-S和DVB-S2的信道进行建模,对其不同的编解码方案进行分析,在MATLAB的仿真环境下比较其仿真结果,进行两种方案性能的分析与评估。   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得出结论:从信道容量上说,DVB-S2的信道编码方案离理论上的“香农极限”只差了0.7dB,比DVB-S标准提高3dB。
其他文献
本学位论文重点研究盲信号分离中的线性混叠和卷积混叠的理论与算法。  首先,本论文概述了盲信号的基本含义与分类,重点回顾了线性盲分离问题的理论与算法的发展。  第二,我
  本文对LDPC码进行了以下的研究:介绍了LDPC码的基础知识、构造方法,介绍了正则码、非正则码的概念并比较了他们的性能,介绍了构造高圈长的LDPC码的方法和圈长对性能的影响;探
  首先本文针对安全套接层协议SSL在电子商务应用中的安全缺陷,提出了克服协议缺陷的改进策略,进一步完善了SSL协议,增强了网络的安全性。本文所提出的改进策略是对SSL协议本
移动自组织网络(MANET)是一种由具有路由交换功能的用户终端组成的无中心节点的分布式网络。网络节点可实现端到端直接通信,或通过邻节点转发实现“多跳”的通信。因此具有组
无线定位业务LCS(LoCation Service)是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增值业务。移动台定位技术对于蜂窝网络,特别是3G网络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认同,包括中兴通讯等许
  TCP是一种面向连接的传输层协议,提供可靠的端到端传输,在目前的有线因特网中已成为事实上的标准,很自然也将会成为移动Adhoc网络传输层标准协议之一。TCP协议是在有线网络
H.264是ITU-T(国际电信联盟)在H.263基础上制定的新的低码率视频编码标准。H.264采用了整型DCT变换、先进的帧内预测、基于上下文的自适应算术编码、1/4(1/8)象素精度的运动
合成孔径雷达(SAR)成像利用合成孔径原理和脉冲压缩技术,突破了天线孔径对方位向分辨率的限制,实现了对远距离目标进行二维高分辨率成像。但是传统的SAR系统结构复杂,体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