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表达谱数据聚类分析方法比较与大豆疫霉基因的网络构建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be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侵染大豆引起的大豆根腐病是大豆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之一,每年造成大豆10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为深入了解大豆疫霉引起的大豆病害,有必要进行基因芯片试验。在基因芯片试验数据分析中,聚类分析和基因网络构建是常规的分析方法。这些方法所挖掘的信息对大豆遗传育种是有用的。本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选择一种适宜的聚类分析方法对大豆疫霉菌基因表达谱数据进行聚类分析。为此,利用52组基因表达谱模拟数据和1组酵母基因表达谱数据,通过CH(Calinski-Harabasz index)、FOM(figure of merit)和CCR (correct classification rate)三个指标,比较Ma等(2006)、Qu & Xu(2006)和Fu & Medico(2007)三种基于模型的基因表达谱聚类分析方法,以获得适宜的聚类分析方法;其次,用选择出的聚类分析方法对大豆疫霉菌基因表达谱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并分析其表达趋势;最后,根据聚类分析结果,用Edwards等(2010)的方法,通过R语言包gRapHD对每一亚类大豆疫霉菌基因进行基因网络构建。其主要结果如下:1)用Ma等(2006)、Qu和Xu(2006)以及Fu和Medico(2007)方法对52组基因表达谱模拟数据和1组酵母基因表达谱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得到Ma等(2006)的CH平均值最大、FOM平均值最小和CCR平均值最大,说明Ma等(2006)对基因表达谱数据的聚类分析效果是上述三种方法中最优的。2)用Ma等(2006)对大豆疫霉菌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把8187个基因分成了21类,每一类的基因数目分别为:2593、501、566、381、9、676、105、40、98、1498、63、126、168、49、795、29、28、28、34、385和15。基因在各个时期的表达趋势为:菌丝、产包茵丝、游动孢子、休止孢子、休止孢子萌发、侵染Ⅰ(IF1.5h)、侵染Ⅱ(IF3.0h)、侵染Ⅲ(IF6.Oh)、侵染Ⅳ(IF12.0h)和侵染Ⅴ(IF24.0h)(?)寸期的上调基因数目分别为997、792、1425、3993、4226、2824、0、49、9和0个;其相应的下调基因数目分别为:446、1084、4056、357、1234、1326、751、34、74和89个。3)用R语言包gRapHD分别对每一类大豆疫霉菌基因进行了基因网络的构建,得到21个大豆疫霉菌基因调控网络,共找出60个有待验证的关键基因,并分析了这些基因的功能。
其他文献
继中欧高级别经贸对话和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机制之后,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被视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第三支柱。本文通过回顾中欧关系历史,描述中欧关系面临的现实
人居环境建设的维系与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供给,基础设施的供给状况越优化、供给量越充分,对人居环境建设的可持续性贡献就越大。近年来,针对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评价的研究日益
葛洪的《神仙传》在记录大量神仙传记故事的同时,描写了神仙具有的奇妙莫测的道术。这些道术的罗列和描写是道教变化观的形象化体现,展示了神仙具有的超自然神性的宗教特质,
目的:探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推拿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7月收治的7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治疗,随机分组,实验组38例选择推拿治疗,对照组32例
作为开发醋酸甲酯水解新工艺的前期工作,本文针对醋酸甲酯水解催化反应精馏新工艺,建立了非平衡级反应精馏速率模型和过程模拟的计算方法。通过模拟计算,考察了水酯比、回流进料
我国1999年过剩烧碱产能达200万t/a,随着新建和扩建项目的全部实施,过剩烧碱将进一步增加,氯碱平衡成为氯碱行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建议国内氯碱企业到中东产油地区发展石油化
FFmpeg是一个应用于音频和视频领域的开源程序,由于它开源、免费和跨平台的特点,备受开发者的青睐。它支持超过90种解码器和协议,例如H.261、H.263、H.264等。FFmpeg由C实现,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和《服务贸易协议》的实施,双方服务贸易市场在规范中不断开放。在这个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自贸区框架下,中国与东盟签署的《服务贸易协议》将为
本文从基于二语习得理论的迁移论出发,探索一种适合中国大学生学习英语的有效途径。篇章背诵模式。可以强化对语言的敏感度,有效克服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的母语负迁移,达
<正> “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内经》这一基本原理,脾脏未能例外。在生理上,有脾阳、脾阴之分,在病理上也有脾阳虚、脾阴虚之别。但历代医籍中,关于脾阳(气)虚的论述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