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比较大剂量和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初发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2)并观察两种剂量阿托伐他汀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显示狭窄程度在50%~70%的临界病变的冠心病初发不稳定心绞痛患者100例,住院期间均进行基本资料收集(病史采集、体检、心电图、心脏超声),常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心肌酶、血脂全套和炎症标志物。每位患者均行IVUS检查并选取1处狭窄为50%~70%的粥样斑块病变为靶病变,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80mg/d的大剂量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20mg/d的常规剂量对照组;(2)治疗组阿托伐他汀第一周剂量为20mg/d,第二个周剂量为40mg/d,第三周剂量为60mg/d,第四周剂量为80mg/d,之后持续服用8个月,对照组服用阿托伐他汀剂量为20mg/d,持续服用9个月。两组均在出院后每周临床随访,基本资料收集,每月实验室检查(肝功能、肾功能、肌酶和hs-CRP)。所有病例随访9个月或至死亡,了解有心绞痛症状和不良反应情况,记录心脏临床事件:因不稳定心绞痛再次住院、急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管化、心源性死亡(心力衰竭恶化、恶性心律失常、致死性心肌梗死或猝死)。(3)所有病例随访结束时再次住院复查冠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冠脉造影观察两组冠脉临界病变治疗前后狭窄程度的变化;观察血脂及hs-CRP治疗前后变化;血管内超声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冠脉临界病变粥样硬化斑块容积变化;将前后两次结果记录在关盘,用virtue intraVascular imaging(Beijing,China)软件进行测量,对于长度超过10mm的病变,只测量包括斑块负荷最重区域在内的10mm长度。利用冠状动脉轴向标志(如冠状动脉分支和钙化部位)使2次IVUS分析部位相同。以1mm为间距测量血管体积、管腔体积和斑块体积,比较治疗前后斑块体积、管腔体积和血管体积的变化。结果(1)100例均完成了临床随访,62例完成了整个服药过程及CAG和IVUS复查。其中强化组32人,对照组30人,治疗组18人,因药物副作用而中断治疗,对照组4人因药物副作用而中断治疗,有3人因临床症状加重而退出研究行冠脉介入治疗植入支架,13人自行放弃CAG及IVUS复查。(2)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45人(90.0),对照组16人(32.0)。(3)两组患者药物治疗后血脂、血浆CRP浓度均明显降低,而治疗组下降更明显(4)对斑块的影响显示,9个月后对照组斑块体积增大(P<0.05),治疗组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可遏制初发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冠脉临界病变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