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学论争语境中的鸳鸯蝴蝶派文化策略研究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c000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海外汉学家王德威提出“被压抑的现代性”这一命题,以及大陆学者范伯群等对于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将通俗小说归为逆流的看法提出质疑,国内外学界对于鸳鸯蝴蝶派日益重视。文学史上长期遭到贬抑的鸳鸯蝴蝶派被重新发现、认识,以往被置于新文学对立面的鸳鸯蝴蝶派,逐渐被当作中国现代文学构成的互补性一翼纳入到现代文学研究的视野。新文学与鸳鸯蝴蝶派的雅俗对峙是当下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学术热点。本文选取的就是在新文学运动初期,新文学阵营与鸳鸯蝴蝶的对峙论争。新文学阵营与鸳鸯蝴蝶派的这场论争发生在新旧文学交替的特殊时期,对于之后的雅俗文学之争乃至整个文学史走向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一问题的理清不仅对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雅俗对峙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同时对于认识90年代以来的消费文化,通俗文学热具有重要意义。新文学阵营与鸳鸯蝴蝶派的这场论争发生在新文学创立之初,对于新文学阵营获得文坛主导权力具有特殊意义,是新文学阵营为取得文坛话语权力而展开的多次论争的组成部分。本文无意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雅俗文学之争进行理论上的阐释,而是试图以丰富的史料,回归历史现场,尽可能再现在新文学草创的初期,鸳鸯蝴蝶派所处的真实的文化环境,新文学阵营是如何与鸳鸯蝴蝶派对峙论争,双方的交锋与错位,以及新文学是如何逐渐占据文坛主导地位,而鸳鸯蝴蝶派逐渐将读者群定位在中下层民众的。论文在广义的层面上探讨鸳鸯蝴蝶派的文化策略,这种文化策略不仅昭示于流派成员具体的方针、行动、言论,同时从新文学阵营的批评指向、论争焦点等方面也可以见出。论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考察鸳鸯蝴蝶派兴起的语境,在晚清社会变革背景下,出版业繁荣,职业作家群出现,鸳鸯蝴蝶派在文坛一家独大。第二、三、四章论述新文学阵营与鸳鸯蝴蝶派的论争过程以及鸳鸯蝴蝶派的策略应对。第二章是1920年《新青年》移往上海之前双方的论争,这一阶段主要是新文学阵营以《新青年》为中心对鸳鸯蝴蝶派进行批判,鸳鸯蝴蝶派做出的正面回应不多,多数情况下以沉默应对,沉默也是鸳鸯蝴蝶派的一种文化策略。第三章是《新青年》移往上海至1927年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结束这段时间双方的论争,这一阶段的论争双方激烈交锋,冲突不断,文学场域的角力中新文学阵营逐渐占据话语权力主导地位,而鸳鸯蝴蝶派则采取正面回应来自新文学阵营的批评,另办杂志等文化策略来应对来自新文学阵营的批判言论。第四章论述双方上一阶段论争的结果及余绪,新文学逐渐占据文坛主导地位,鸳鸯蝴蝶派放弃部分读者群,向市民中下层定位。在这一时期,双方仍有零星交锋,但新文学已经完成自身的经典化叙事。在抗战大背景下鸳鸯蝴蝶派内部分化,雅俗对立渐趋消解,开始发生融合。结语部分是对文学史中的关于鸳鸯蝴蝶派的表述进行梳理,考察不同文学史观下形成的文学史对鸳鸯蝴蝶派的表述和评价。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改和英语课程标准的推行,学习策略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日益得到重视。基于元认知策略的当前研究成果,本篇论文是对一所中学的高一年级学生所做的一次关于把元认知学习策
研究目的:确定我国球类集体项目运动员对球队组织信任的结构维度,编制相应的测量量表。研究方法:理论探讨、深度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研究结果:对214名篮球运动员的有
胡朴安(1878—1947),名韫玉,字仲明,号朴安,晚年号半边翁,今安徽省泾县溪头村人,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字训诂学家,国学大师,报人、官人、学者、南社社员。纵观胡朴安一生,其早年
大数据、AR场景营销、数字出版等热点如今充斥着整个传媒业,越来越多的纸媒停刊,或者全部转为线上内容生产,让人唏嘘。在数字化背景下,传统出版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转型十分
【正】 一、艺术“商品化”的出现在今天的社会中,人们到剧院中看一场电影、歌舞,听一场音乐会,则必须诉诸经济手段——花钱买票。现在看来,这是顺理成章的事,谁也不会引以为
期刊
建设新时代的文艺评论话语体系要理清党的文艺思想红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把握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论艺论历史传统
由于作为唐朝政权基础的“关陇集团”胡汉杂糅,初唐统治者没有过分强调华夷之辨。随着周边被征服的少数民族不断归附来降,唐王朝必定要做出合理的安置,这样才有利于维护政权和国
<正>精致有与宋文一雅代的的""新转潮向流","人,们是从追求武将"大丈夫"转变为崇拜文人"士大夫"。而这个时代转向的代表人物,宋徽宗当之无愧。尽管宋徽宗也有收复燕云十六州
期刊
本文在近三百年学术史的理论背景下,从周作人文学史观入手,发掘新文学发轫的根源,结合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一书,探讨周作人借明末文学为新文学开道的潜在话语,试图建构“近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特别是在五四时期,启蒙先驱者在高呼人的解放与倡导个性的同时,将目光必不可少地投向了国家之希望的儿童。“儿童的发现”成为了这一时期必不可缺的国民启